两架无人机盘旋在东莞市厚街镇一座正在施工的民房上空,它们或交替作业或同时出发,对楼栋整体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技术人员在空地上操控着无人机,观察楼栋情况,之后,他要把无人机传来的楼栋视频图片上传到后台,由专家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小散工程基数大、造价低、工期短、人员队伍散、管理难度大。”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团体事业群责任险业务部总监黄廉灼表示,建筑施工领域近70%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限额以下工程,主要事故场景是高坠。
如何破解小散工程高事故率的难题?平安给出的做法是,积极引进AI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保险+科技+服务”模式,建立大湾区风险减量创新协同中心。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秘书、东莞理工学院建筑与工程管理系副主任李家叶博士称,当保险机制参与嵌入治理链条,形成风险共担、资源整合、数据联动的制度性安排,释放的将是指数级的社会治理效能。
“保险+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客户为需求原点的供给侧改革,是对家国平安的立业初心的真切回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风险保障,保险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单一事后赔付。三十七年来,平安产险在集团“金融为民”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改革创新,探索科技赋能业务,升级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
聚焦解决限额以下工程防灾减灾难题
“请戴上头盔。”在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现场实时视频显示某在建民房中两位工人没有佩戴头盔,坐班专家正在对风险进行远程干预。几次提醒后,两位工人戴上了头盔。
日常生活中,小散工程常见的风险隐患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脚手架违规搭建等等。一次看似简单的住宅室内装修,一次看似平常的自建房、出租屋改造,一次习以为常的商铺装修,都可能上演类似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与风险防控工作。4月2日,应急管理部联合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正式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增加了“事故预防服务”专门章节,提出构建多方参与、各尽其力、协同配合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治理体系。
紧跟国家战略,是平安一贯的坚持。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立足东莞区域特色,梳理了安全生产中主要风险领域,借助科技力量,将风险减量管理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肌理,努力探索出一条“政府指导、保险赋能、科技驱动、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路径。
2024年10月启动试运营的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探索的成果。“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位于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大院内,部署有依托平安鹰眼DRS系统的东莞市全域房屋沉降监测、限额以下工程AI监测预警、安责险服务线上监理、工业园区规范化管理等项目平台,服务覆盖高危制造业、建筑施工、房屋安全、工业园区等行业场景超160万个生产经营单位。”黄廉灼透露。
据了解,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与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联合超20家外部单位共同打造了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通信运营商、科技企业等社会各方。通过中心协同机制,各单位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共同针对重点风险场景进行研究,并输出综合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这事我们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在合作机制和技术引进上突破了很多阻碍。这离不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分局的指导,以及创新过程中持续给予我们的支持和鼓励。而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通过对限额以下建筑工程重要隐患点的研究,设计了AI摄像头安装标准和指引,并协助我们科技人员制定了AI识别算法等规则,为我们提供了专业指导。”黄廉灼在回复各方如何发挥优势时说道。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事故隐患的源头治理,通过定制AI算法、引进AI机器人、物联网应用、专家介入兜底等手段提升风险处置效率与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了限额以下工程领域传统人工巡查覆盖面不足、反应滞后等问题,使灾害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是多样化风险减量手段助力社会防灾减灾的典范。
“针对部分高风险的限额以下工程,我们在工地安装AI摄像头并结合无人机搭载红外线设备和激光雷达,实现对工地风险的全面监控,并通过专家复核AI识别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准确性。同时,建立了与相关部门的日常通报、风险调度和定期沟通机制,解决方案形成闭环。”黄廉灼分享了如何运用AI技术打造风险隐患处置闭环。
具体来说,平安创新打造“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第一级通过AI设备实时识别施工现场风险,并智能预警;第二级安排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坐班专家对风险进行远程干预;第三级针对高危风险隐患安排现场巡检,并定期为监管部门提供区域风险分析报告,最终助力实现全面监管、源头治理、精准监管。
试运营至今,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针对未戴安全帽、脚手架防护、危险区域侵入等22类风险隐患实现AI预警超3700次,远程沟通干预445次,派出专家现场处置128次;同时,针对现场风险AI机器人智能拨打电话和推送短信超170次,对业主和施工负责人进行警示,极大提升了风险处置效率,使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坚持科技赋能主业,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预防为主”是应对自然灾害及安全生产风险的主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过去,风险减量工作主要靠“人防”。推进工作的痛点在于提供风险减量服务的效率低、服务范围有限,且服务结果的非标准化。例如,为客户提供公路、隧道和地铁等工程隐患排查服务,传统方式依赖人工现场查勘,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往往一天内仅能完成对一个项目的查勘服务。此外,对于一些高风险行业或领域,如九小场所、建筑等,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难以实现对环境、设备状态的监测,导致风险防控措施往往滞后于风险发生。
新技术的发展为防灾减灾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特别是在AI时代,科技与防灾减灾的融合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有四大关键因素,即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如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应用已在平安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
AI时代,平安集团在数据和场景两个方面具备核心优势。在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平安打造了“953”的AI科技底座:包含9大数据库、5大前沿技术实验室和3家科技子公司。其中,9大数据库覆盖医疗和技术服务两大板块,细分为5类医疗数据库和4类技术服务体系。
而科技赋能风险减量就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在引入科技力量后,平安产险打造了“人防+技防”模式,在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常态化机制。平安产险自主搭建了鹰眼系统,能够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救灾服务。2024年,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累计预警台风、暴雨等灾害41.1万场,发出预警信息105.5亿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20万次,总共覆盖6734万个人及企业客户。
AI时代浪潮席卷而来,平安积极拥抱AI,重塑保险风险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等各个环节,加速迈入一个由科技赋能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