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5月20日,本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各下降10个基点,分别为3.0%、3.5%。这是7个月来LPR第一次下降,符合预期。下一阶段,LPR仍有一定下降空间,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约束,空间不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需要多方发力、综合施策。
5月7日,金融管理部门宣布推出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其中包括全面的“降息”措施——从5月8日起,下调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0个基点;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25个基点。5月15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已经落地实施。近日,多家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多个期限的存款挂牌利率,降幅在5—25个基点。LPR由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加点而来,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LPR下降的可能性较高。而降低政策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存款利率以及全面降准,从多个维度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金融机构减少加点的空间增大。所以,本月两个品种LPR各下降10个基点,完全在意料之中。
LPR迎来7个月来第一次下降,传递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居民利息负担的积极信号。随着居民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利息支出减轻,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将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也有助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随着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预期改善,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的吸引力或将进一步增强,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LPR下降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进一步激发有效融资需求,稳楼市、稳股市,促消费、扩内需。
需要注意的是,LPR下降并不意味着新增贷款利率一定下降。贷款实际利率由LPR与加点组成(加点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加点本身由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而且每家银行并非完全一致。近日,部分地区对个人住房贷款加点部分进行调整,如广州地区,房贷利率加点从减60个基点调整为减50个基点,这主要是为了让房贷的实际利率保持在3%以上。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对个人类贷款定价行为加强引导。无论是个人消费贷款还是个人住房贷款,都督促机构不要“内卷式”竞争,保持合理的定价水平,年利率一般是不低于3%。这样有助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也有助于银行保持息差基本稳定。当然,LPR下降对浮动利率的存量贷款来说,就意味着实际贷款利率下降。不过,房贷利率下降的时间点会有细微区别,这与重定价日有关。
下一阶段,如果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继续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持续下行,LPR仍有下降的空间和可能。预计今年三四季度LPR可能还会下降一到两次,累计幅度在10—20个基点。但下一步LPR变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是银行息差方面的约束。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下降速度快于预期。如果LPR下降过快,银行息差加快收窄,不利于保持银行体系稳健性。
二是人民币汇率方面的约束。今年以来,美联储明显放缓了降息节奏,年内或将只降息一次。如果LPR下降过快,中美利差将可能变大,对人民币汇率将造成一定压力,也不利于保持跨境资本流动均衡。
三是存款利率方面的约束。近期存款利率下调之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创下新低,其中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05%,一年定期存款仅为0.95%,已经降至1%之下。未来降低存款利率的空间已经不大。
因此,对下一阶段LPR下降的节奏、幅度,市场不可抱有过高的期待,未来一段时间LPR的变动需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等因素,努力在稳增长、稳息差、稳汇率、稳外贸等多重目标中保持动态平衡。
从最新数据看,4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约3.2%和3.1%,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和55个基点。这表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融资成本在去年较快下降的基础上再次明显下行。下一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非只有降低LPR这一种途径。未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可能主要得从降低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着手。
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是支持性而非决定性的。应对内外部复杂因素冲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综合施策,从财税政策、公平竞争、服务保障等方面采取更多有力有效的措施,为各类经营主体和居民个人发展创造更开放包容的环境和条件。从长远看,只要宏观经济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必将得以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