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有消息传出,永旺广州天河城店将在今年6月正式歇业。永旺方面5月14日晚间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合同双方还在沟通中,后续如有消息会官方发布。
根据永旺(香港)百货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报,永旺和广东天河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租赁协议,租期将于2025年6月30日到期。
消息传出后,当地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表达不舍,称这家店自己从小逛到大,见证过生活中许多重要时刻,“小时候我爸带我去逛吉之岛,还去六楼七楼吃大家乐。去年爸爸走了,每次过去那边都会想起来。”
广州天河城于1996年开业,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购物中心之一。与广州天河城同步开业的吉之岛,是广州最早的外资综合商超。1996年,永旺在广州天河城负一层开设了内地首家吉之岛超市。2013年,永旺将旗下的“吉之岛”“佳世客”统一更名为“AEON”永旺。凭借独特的日式经营风格、丰富的进口商品以及颇具吸引力的促销活动,永旺迅速在广州零售市场站稳脚跟,至今已承载了广州人近29年的购物记忆。
近年来,永旺在中国多地的门店都在进行收缩调整。2023年年底,永旺关闭了深圳新城市店,该店是永旺在深圳的第一家门店,陪伴深圳人21年;今年2月,永旺又关闭了深圳宝安中心店;而在今年5月16日,永旺在北京的最后一家店也将正式关闭。曾经在中国零售市场风光无限的永旺,如今与国内其他商超企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连亏8年
自2017年起,永旺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始陷入亏损泥潭,至今已经在内地市场连续亏损8年。
外部环境方面,2017年起,天猫、京东等平台加速渗透,电商平台逐渐崛起后,消费者慢慢习惯于在更方便的线上平台购物,永旺等传统线下零售的客流量被分走不少;同时,本土线下超市迅速发展,精品超市、社区团购、折扣店等新兴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又分走了一大批消费者。
永旺很早就开展“线下拼多多”打法,通过“十元均一”和“周二会员答谢日”活动,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性价比的代表。但时过境迁,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的愈发激烈,永旺“十元均一” 战略的优势逐渐被削弱。一方面,众多竞争对手纷纷效仿这一策略,推出类似的平价促销活动。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消费者,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个性化以及购物体验。
早期,国内零售市场的进口商品相对较少。作为日资零售企业,永旺当时凭借一站式体验日式品牌的卖点,吸引到不少消费者。如今,各超市货架上的各国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对日式商品的热情逐渐减退。而永旺仍坚持较高的日本商品占比,维持“日系调性”。这不仅导致商品种类不够丰富,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还导致滞销问题持续恶化,库存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显示,永旺30%的日本进口商品动销率不足15%。
供应链问题本身就是线下商超企业的核心关注点,永旺在供应链效率上的劣势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弥补。据相关数据,永旺的生鲜周转率为3.7天,而盒马仅需1.2天;山姆的明星商品麻薯日均周转可达5次。
值得一提的是,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吉之岛”更名为永旺使新用户对品牌认知度断层,这是其最大的失误。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永旺在20世纪90年代凭借境外资金涌入以及中国尚未完全健全供应链的契机,依托日资品牌调性、精选货品和全球采购供应链体系,构建起了品牌、规模和粉丝优势。“然而自2010年起,中国零售行业竞争加剧。此时‘吉之岛’改名为永旺,逐渐失去原有品牌优势,其门店数量少、面积小,只能实行多品类产品矩阵策略,无法达成全品类寡头式或一站式的经营模式,这成为其没落的一大主因。”朱丹蓬说。
租金博弈
永旺天河城店的关闭,暴露了传统商超在核心商圈的生存困境。
永旺在内地的选址策略是复制日本模式,优先在交通便利的城市核心商圈布局。这一策略在早期为永旺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和品牌曝光度,叠加自身品牌号召力、领先的商品力和服务质量,能够增加销售金额。然而,核心商圈的优势背后,是高昂的租金成本。
此前即有永旺内部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永旺给租下的地产商付租金是按照其商场的面积核算,但内部永旺会划分很多小区域出租给商家,这一部分的租金是直接交给永旺,很多地产商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自己赚得少了,就会持续涨租。
随着门店租金逐年上涨,而超市销售额却连年下滑,实体商超纷纷沦为“给房东打工”。在核心商圈,每一寸空间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收益减少、坪效降低意味着企业无法充分发挥门店空间的价值,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传统卖场“以空间换流量”的逻辑崩盘。
当门店利润很难完全覆盖租金成本时,企业往往选择直接关闭低效或亏损门店。正如资深零售专家王国平所说,永旺天河城店撤场,主要原因就在于租金与收益不成比例,后期核心区物业租金上涨,而永旺的收益却无法与之匹配,所以退出是较好的选择。
以深圳宝安中心店为例,月租金高昂,但坪效连年下滑,永旺只好退出。为了进一步减少损失,永旺更是提前两个月关店,能多省一天是一天。宝安中心店原计划于4月30日终止租赁合同,却在2月28日便正式停止营业。永旺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原本还有两年合同,也选择提前解约关店,可见永旺在租金上的压力之大。无论后续是否引入新超市,新入驻的商超都躲不开眼前这一棘手难题。
根据永旺发布的2024年报,公司2024年营收为80.95亿港元,同比下降6.9%;净亏损扩大至3.41亿港元,同比增加81.4%;资产负债率为107.90%,较2023年的101.69%继续攀升,负债水平较高;经营业务现金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为17.16%,较2023年的31.10%下降,表明公司现金流状况并不乐观。
财务压力下,永旺关店降本,砍去“流血”项目。但这种“断臂求生”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精准定位之难
实体商业零售企业需要对消费场景精准卡位。
此前即有零售行业研究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商超行业的分层升级是成熟市场的必然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清晰的业态分层体系,各商超通过精准定位细分人群构建竞争壁垒。
沃尔玛、Target等综合商超通过“大而全”+数字化改造覆盖大众市场;Costco、山姆为代表的仓储会员店以精选SKU+会员制锁定中产家庭;TJX、Dollar General等折扣零售以“省”为核心抢占下沉市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租金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国内实体商超需要反思自身经营模式,通过精准定位,走精品超市、社区超市、折扣超市等精细化运作之路,提升商品力和服务水平,优化成本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陷入‘给房东打工’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前述零售行业人士说道。
国内已有商超企业做出了探索。例如,Olé聚焦一线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专注5%的生意”,主打进口商品+高品质购物体验;盒马则瞄准年轻中产的即时性消费,通过“30分钟达”覆盖办公与社区场景;钱大妈作为社区生鲜店,以“社区刚需入口”锁定家庭流量。
资深零售专家王国平称,大城市是精品超市OLE、盒马、仓储会员类Costco、山姆的市场。像永旺这样的综合超市,比较匹配的区域是下沉市场,不论是生活消费习惯还是租金承载力,都比较适配。
目前,永旺新增门店主要在长沙、武汉等地。这些城市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与Costco、山姆在超一线城市的正面交锋,也许能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如永旺在武汉的江夏店,虽然位置相对偏远,但2023年年底开业至今,人气一直旺盛,已成为武汉四环外的地标商业体。原因在于其丰富的业态和人性化设施符合周边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家庭消费、亲子遛娃等需求。
永旺作为日本社区商业标杆品牌,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零售行业在新时代冲击下面临的挑战。
前述零售行业人士进一步表示,放弃“规模崇拜”,转向精细化运营;打破“低价依赖”,以品质和服务构建壁垒;拥抱技术变革,实现供应链升级。这不仅是永旺等老牌商超需要突破的发展瓶颈,也是整个零售行业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实习生孙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