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以智慧科技赋能输变电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其产品和技术广泛服务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再造产业动能。图为工人在衡阳市雁峰区一家输变电企业装配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意见》为推动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打造一支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提供了方向指引。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对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技术工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
技术工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建设力量。作为人口规模巨大、走和平发展与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发达的工业体系基础之上。技术工人队伍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骨干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需要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纵观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规模化的技术工人队伍是其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无论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还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都离不开规模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升的技术工人队伍。
技术工人是“扩中提低”的重点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我国到二〇三五年总体发展目标之一。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技术工人是我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2023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92538元,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高中低结构比例分别为35%、50%、15%,而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只有5000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5%,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2200万。将技术工人作为“扩中提低”重点群体,具有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和推动产业现代化的双重意义,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技术工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支撑意义。以我们调研的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为例,该区将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与壮大技术工人队伍紧密结合,技术工人队伍规模稳中有升,工人群体提技增薪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事业的扎实推进。目前,钱塘区集聚的产业工人达30.8万人,其中技术工人达9.3万人,为该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速形成与主导产业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技术工人队伍
第一,构建技术工人成长制度体系。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在构建技术工人成长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应立足技术工人全过程成长需求、全方位保障需求和全覆盖共享需求。一是立足产业和区域特色,将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工人成长共富相结合,聚焦技术工人及其家庭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制定细化举措,加快缩小收入差距。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以“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方式,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整体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完善公共政策,在技术工人教育、住房、入学等多领域推出专项政策,探索技术工人就医、子女入学、技能提升等绿色通道。
第二,打造技术工人多维成长通道。持续推动技术工人群体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工人增收的关键途径。一是发挥当地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二是加强舆论宣传,提升技术工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营造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技术工人继续教育的渠道,推广“老带新”“传帮带”,力促工人整体技能大提升。四是组织和支持各类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开展各类前沿性、普适性的技能竞赛,激励工人群体向复合型技术工人方向成长。
第三,实现企业和技术工人共同成长。技术工人是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政府应立足企业所需、职工所盼,推动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增强技术工人群体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是突出企业在技术工人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发布员工成长示范企业指标评价体系,形成员工成长型示范企业评价、服务、推广模式,引领技术工人向复合型方向发展。二是完善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评价制度,鼓励技术工人脱颖而出,推动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有序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支持企业在工人技术培训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企业对新招用和转岗技术工人开展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工人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晋升通道,促进技术工人队伍成长。五是鼓励企业健全面向技术工人的薪酬激励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技术工人岗位分红、员工持股和技术参股,强化企业与技术工人的利益共同体。六是支持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分层分类、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搭建技术工人交流成长平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第四,拓宽优质公共服务共享。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各地“留住”外来技术工人的重要资源,因此各地应将更多技术工人群体及其家庭纳入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之中,加大民生要素投入,扩大优质服务供给。一是出台高技能领军人才在购(租)住房、安家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和发放租房补贴等方式,重点解决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的住房问题。二是将工人队伍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着力在制造业集聚区周边打造提升工人技能和生活品质的平台载体,推广技术工人共同富裕的邻里样板。三是针对工人家庭的随迁老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工作,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四是在有条件企业园区内推广嵌入式幼儿园,解决工人子女假期“上学难、看护难”问题,免除工人后顾之忧。
第五,建设面向技术工人的数字服务平台。更多运用数字手段提高各地政府部门服务工人群众需求的能力和效率。一是融合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资源,归集业务系统,建立积分引导机制,匹配差异化政策体系,助力政府精准施策、工人快速成长、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创建技术工人积分引导成长机制,形成对技术工人综合性、全方位的精准画像,建立新型职业能力评价机制,构建与积分相匹配的政策体系,激励技工主动提升技能、融入城市。三是深挖工人需求,助力数字平台迭代升级,召开数字化应用推广使用座谈会、走进技术工人社区,指导工人提升应用体验。四是持续完善和上线各类应用服务,通过新增更多实用场景,接入更多针对技术工人需要的应用服务,使技术工人工作、学习、生活更加便捷。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发展数字贸易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