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只要云端不关机,我女儿就在。”近段时间,在全球大模型浪潮下,“AI复活”产业悄悄萌芽。有人在视频里再次听见逝者的声音;有人通过虚拟影像与逝者“对话”;有人期待依靠VR手段,在数字世界里与逝去的亲人再度拥抱……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AI能否成为合适的寄托思念的工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从技术角度看,“AI复活”属于当前大热的生成式AI,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再逐步将这些不同内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数字产品。根据需求,“AI复活”也衍生出多个细分领域。有的通过生成合成类AI技术再现相关人物的真实形象、声音,再由专业心理咨询导师“换上”这个形象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有的基于相关AI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生成简单动作和表情,并模拟逝者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在技术更为成熟的条件下,数字照片还能以3D全息仓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互动。
常有人说,亲人的离世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死生亦大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都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接受的事情。当TA离去后,生命中仍有许多渴望分享的美景、欢乐与荣耀,有太多“你若尚在场”的想象、懊悔与遗憾,多少回忆往事的瞬间、梦醒时分的刹那,思念如潮水倾泻,渴望寻到一处出口。“AI复活”的出现,以“音容宛在”的方式,让缅怀这件事,有了更为具象的途径。虽说生存在云端的数字生命,似乎只是字符世界里的一场镜花水月,却让很多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慰藉,其承载的感情远比一般的技术场景复杂多了。
应当注意的是,“AI复活”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沉湎于数字世界里的相聚,而忽视了现实生活。有心理学家认为,哀伤有相对固定的过程,其中对亲人已逝的“承认”是很重要的一步,“AI复活”的片段可能使亲属丧失现实感,无法完成哀悼,并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逝者已逝,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从“数字陪伴”的视角看,数字生命更像是TA曾经生命轨迹的一个数据资料库,作为过去时光的集纳,陪伴着依旧在世间步履匆匆的人们,继续向前,展开新的生命旅程。
今后,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否会选择以数字生命的形态长存,仍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不过,就目前来看,“AI复活”这项原本应是令人暖心的技术,已经出现了不少叫人糟心的乱象。比如,AI技术在人文关怀领域的巨大前景,让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机。一些人未经亲属同意,擅自“复活”公众人物,有消费逝者之嫌,更是在揭亲属伤疤。除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争议,技术进步所伴随的法律风险也无法回避——侵犯肖像权、隐私数据保护、AI诈骗,等等。谁能授权?可做何用?种种争议都需要法律来回应。每一项新技术出现初期,都会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必须保持合理的审慎。我们期待,“AI复活”技术的有关政策制度及时出台、持续完善,确保新技术始终在法律红线和公序良俗、社会伦理底线内,向善而行。
这正是:
音容宛在,终能有计解相思。
鸣噪纷纷,善用工具才可期。
(文|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