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亿吨U型反转 货运量创新高背后的效率密码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胡敏文2024-03-19 06:52

证券时报记者 胡敏文

如果说交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大小动脉,路网上川流不息的物流则是国民经济的血液。

2024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链、供应链再次成为关注重点之一,今年要继续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

从生产到消费,从内贸到外贸,物流贯穿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消费全链条,触及实体经济的细枝末梢。建立在实物流转基础上的货运物流,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其规模和速度更是直观地映照了经济的活跃度。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3年全国营业性货运量达到547.5亿吨,同比增长8.1%,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四大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全面企稳回升,增速分别达到了8.7%、9.5%、1%、21%。

商流带动物流,物流支撑商流。那么,如何解读货运物流数据背后的经济状况?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力几何?物流效率处于怎样的水平?不同维度的货运指标,诠释着经济发展的密码。

2023年货运量创历史新高

过去几年,在新冠疫情和外部复杂环境等冲击下,货运量(以下均指“营业性货运量”)有所下滑。2023年全社会回归常态化运行后,货运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货运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总体上走出了一条U型反转曲线。

货运业所承载的实体流动的物品价值持续稳步提升。2014年~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214万亿元增至352万亿元,增幅达到65%(图1)。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占比在九成左右,是社会物流的主体。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列辉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货运量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需要进行运输和配送。再加上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合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普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我国货运量的持续增长。疫情后货运能较快恢复,是我国经济有较高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公路货运量占比超七成

不同的货物、不同的需求,通常需要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运输效果。

一般而言,民航常用于高精尖货物、生鲜货物等高附加值强时效性产品;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做到门对门运输,适合短途以及偏远地区的长途货物运输;铁路货运具有大运量、高速度、低成本等特点,适合大宗、单一、长距离货物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但是速度较慢,适合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也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商品流通、物资分配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公、铁、水、空四大类型的货运量全面增长,2014年~2023年增速分别达到20.64%、31.29%、57.28%和23.97%。

尽管如此,不同运输方式所承载的货运量存在极大的差异。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路货运量403.4亿吨,水路货运量93.7亿吨,铁路货运量50.4亿吨,占总货运量的比例分别为73.72%、17.12%、9.15%。而民航货运量735万吨,仅占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数据显示,这种运输结构已经稳定维持了10年以上(图2)。

运输结构根植于产业结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分析师赵南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货运本质上在于服务产业的发展。当产业结构存在调整时,货运结构也会逐渐调整,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比如现阶段我国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由于该行业原材料与终端商品的价值大、运输时效要求高、运输环境更为复杂,那么海运、空运、水路运输模式也应不断升级,配合产业发展。”

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54%

如果考虑运输距离,那么各运输方式承载的工作总量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2023年为例,单从货运量来看,公路遥遥领先,占到了货运总量的74%左右,是水路货运量的4倍以上;但货运周转量(指所运货物吨数与其运送距离的乘积)不到水运的一半(图3)。不仅如此,水路货运周转量的增长速度在四种运输方式中是最高的,2019年~2023年增幅达到25%。

“公路货物的数量很大,但运输距离相对较短,因而货物的周转量较低。相反,尽管水运货物的数量相对较少,但由于运输距离较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周转量较大。水运货运周转量占比较高,一方面反映我国贸易结构中大宗商品比重较大;另一方面,水运是我国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运输渠道,正好说明我国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王列辉表示。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0亿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0亿吨,增长9.5%。拉长时间线来看,我国外贸货物吞吐量在最近10年时间里增幅已经超过65%。

事实上,以汽车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持续攀升,成为拉动我国外贸的重要动力。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再创新高,达到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最好,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加67.1%。此外,太阳能电池、船舶、家用电器等出口数量同样大幅提高,分别增长38.5%、23.2%和11.2%,带动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港口通常需要与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对接,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有效连接内陆腹地,促进货物的集散。像煤炭、钢铁之类的大宗商品,一些港口有直通的铁路,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靠公路运输。巨大的外贸吞吐量正好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发达程度。

单位物流成本比美国低

在物流与经济双向拉动的同时,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偏高,成为长期困扰这个行业的难题。那么,我国的物流成本真的高吗?

社会物流成本,是指分摊到GDP上的物流成本,常用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和水平的指标。也就是说,国家要挣一元钱,需要在物流上花多少钱。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发布的《2023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我国全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8.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4%。相较于2014年的16.6%,回落了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8%左右的物流成本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而这,似乎与大众生活中的感知不尽相同。很多人大概有这样的经历,在美国本土网购,可能比美国直邮中国还慢还贵;而国内在拼多多、淘宝上售价几块钱的商品,竟然还包邮,商家不怕赔钱吗?

从公式来看,物流费用/GDP是由单位GDP货运量、平均运距和吨公里物流成本决定的。中泰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单位GDP货运量和平均运距都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在这三个变量中,只有物流费率(吨公里物流成本)是决定物流成本高低的关键要素。

据证券时报记者的统计,中国的物流费率,几乎比美国低一半左右。2007年~2023年间我国每吨货物运输一公里所需的物流费用整体上有所上升,但一直维持在0.8元/吨公里以下,若消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实际物流费率更低;而美国从未低于1元/吨公里(图4)。

中金公司研究表明,从物流成本绝对值和占GDP比重来看,中国比美国高,但是吨公里成本并不高。2019年,中国吨公里成本为0.73元/吨公里,比美国的1.12元/吨公里低35%。单从运输环节来看,我国吨公里运输成本为0.39元,比美国低47%。

某券商交运行业分析师说:“每次一提降物流成本,一些企业就头皮发麻,感觉是不是又要降装卸费、运输费。实际上我们单个运输环节的运输成本已经非常低了,比美日低很多,并没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为何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但是吨公里物流成本又不高呢?

这与我国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经济结构里,创造同样一块钱的GDP,所需要的货运量是不一样的。“对货运结构演变起重大作用的是第二产业,例如,制造业、矿产业等对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量较大,这些商品的运输量往往较高。相对而言,服务业产品更多是非实体货物,例如金融、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这些服务的运输需求相对较低。”王列辉说。

我国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决定了货物运输量要高于服务业特别发达的国家。例如,2021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约为77%,但是货物周转量是美国的2.8倍左右。

考虑到货物运输需求主要来自第二产业,证券时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我国的物流成本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样低于美国。特别是2022年,由于高通胀和劳动力市场过热,美国物流成本大涨,物流成本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约达到50%,比中国高出12个百分点(图5)。

何以成就高效物流

一件商品从生产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原材料采购、制造加工、包装、发货、运输、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任何一点堵住都可能影响全局。从单一运输到多样服务,从10年前网购的几日达到现在的次日达、小时达,我国货物运输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速度。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碾压世界的物流体系呢?

这首先要得益于我国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一眼看去全是泥巴路,出行基本靠双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的真实写照。4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高速网、快递网,航空海运通达全球。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1.1公里/万平方公里,公路密度5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在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网支撑下,我国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由本世纪初的约130亿吨跃升至2018年的506亿吨。

其次是技术的加持。物流行业已经广泛应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对物流配送路线进行全面优化,加强车货匹配,降低空载率,提高货物的跟踪和管理,大幅度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产业集聚与物流业的协同效应同样不可小觑。国内产业集群早已大量出现,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集群、广东中山的灯具集群、山东青岛的家电集群。“大量产业群的出现,使得运输上的规模经济得以发挥,单位运输成本下降,从而进一步推动运输需求增加。”王列辉指出。

“产业结构集中,是说一个基地生产销往全国的货物,原料可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拥有把货物销往全国的能力。这中间会出现货物大幅调配,如果运输效率还像几十年前那么慢,是很难形成这种区域性的行业垄断的。”某券商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张亮(化名)说,“居民消费端可以清晰感受到,在一个城市你可以买到的东西更丰富了,而产地可能在很远的地方。生产和销售端匹配得比较好,大家基本上感受不到物流对生活、生产带来的阻碍。”

在疫情特殊时期,“保物流”的阶段性举措也极大地确保了货运的通畅。“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小组在各省都有办公室,24小时值守,运输在哪个点卡住,上报后会及时解决。不合理的阻拦和处罚少了很多。”一位行业人士称。

今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位居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主要围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等三方面部署工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高度重视。在2024年各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供应链、物流发展也是其重点内容。例如,北京市提出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浙江省提出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布局,扩大中间品贸易,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当前,我国内外运输通道畅通,货物运输量、外贸吞吐量均超出疫情前的水平,运输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正释放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