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庄稼怎就变了味?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余胜良2023-11-07 06:55

余胜良.jpg

【念念有余】

今年从视频中看到这么多哄抢情况,让我颇为意外,应该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余胜良

30多年前一个雨天,我坐在老家瓦房等待母亲回家,她挎回大半篮子白色的花生。下雨天干不了活,我妈领着我哥到别人收过的地里“遛花生”。“遛花生”是老家方言,意思是到别人收过的花生地里去拾别人剩下的花生。花生长在地下,收获时难免会有遗落,一阵雨过后,雨水冲开表层土壤,花生就露出来,很容易看到,这时候去“遛花生”是绝佳时机。

那时候花生还很稀罕,不是可以随意吃的零食,这大半篮子够我们吃很久,我感受到母亲和哥哥的能干,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丰盛回馈,他们就像外出的猎手,我们就是在家里等待照顾的幼雏。

故乡位于中原腹地,庄稼一年两熟,夏收要靠抢,要为秋庄稼种植抢时间,秋收和夏收很不一样,秋收急不得,秋收庄稼种类比较多,豆子、花生、玉米、辣椒、红薯等成熟时间不同,需要慢慢来。

收了的庄稼难免会有一部分留在地里。有农人时间允许,会去捡,老家用“遛”这个动词形容这种行为,可以遛玉米、遛红薯、遛豆子,什么都能遛,前提是主家得放弃所有权。一般而言主家在收获之后,会自己再捡一遍,其他人才能进地。还有一点约定俗成:主家在收获一两天内必然要抓紧时间拣一遍,如果不捡超过两三天,就可以视为主动放弃。

玉米棒子大,遛到一个就会高兴很久,红薯在地里很难找,要等发芽,遛豆子要抓紧时间,因为豆子干了会炸开,散落在地上不好捡,有一句俗语“慌得跟遛豆一样”,形容急迫形态。那时候一家人也就耕作几亩地,自家地里基本上都会收得溜光水滑。但还会有个别人家收割不干净,村子东北角农场和劳改场种植面积大,收得没那么精细,捡秋庄稼一般会去这个地方。

捡秋庄稼,肯定是越早越容易捡到,等别人捡了一次再过去,基本上就很难捡到了。一般农人都是带着撞运气的态度,没有收过的土地绝对不能碰,当然也有一些人手脚不干净。在我记忆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哄抢情况,遛到的庄稼也很少。

近些年我在秋收时节回过几次老家,发现农民已基本上不再遛庄稼,连主家收完之后也不再捡一遍,耕地里留着不少没有收获干净的豆子。我当时总结过原因,以前农民时间不值钱,现在可以打工赚钱,很容易赚到每天50元钱,遛庄稼的收益要低得多,还更辛苦。

所以今年从视频中看到这么多哄抢情况,让我颇为意外,应该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今年就业情况不佳,应该是最重要的突发因素,大多数农村已经和城市融合,除了务农,还可以参与到工商业大分工中,如果没有足够打零工的机会,这些60岁左右的老人会把遛秋庄稼看在眼中。1998年左右,故乡曾遭遇过下岗危机,下岗职工曾经到地里遛红薯吃。

另外是乡村基本上已实现大规模土地流转,承包百亩土地日益常见。大多数村民不再耕种自家土地,农村有乡土人情,人情就是脸面,承包者可能是外地人,或者农民到其他地方捡庄稼,人情这道关卡就突破了。农村已经实现机械化,老人们普遍有电动三轮,机动性很强,跑十几公里也很容易。

十多年前附近三十公里外的乡镇出现过哄抢情况,当时一个外来农户(实际上也在本县)承包了上万亩土地,种植管理都不好,收获时遇到哄抢,损失惨重。农民到异地他乡就离开了熟人社会,顾忌也会少一些。

羊群效应也很重要,本文所述遛庄稼的原则,应该是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的规矩,秋庄稼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村民应该对此心知肚明。一个人时绝对不会下手抢,但是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一旦有一个人在收割机旁边捡庄稼,那就会有很多人参与,互相壮胆后有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即使主家呼天抢地也激不起恻隐之心。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