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证券时报社

媒体支持:创业资本汇、证券时报网

  • 13:00-13:30

    签到

  • 13:30-13:40

    主持人介绍参会嘉宾

  • 13:40-13:50

    证券时报领导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 13:50-14:50

    嘉宾发言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毛志荣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郑南磊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王佳

  • 14:50-15:50

    主题演讲:《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规划及发展趋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郭万达

    《科创板—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动机》

    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

    《当粤港澳大湾区遇上科创板》

    同创伟业董事长郑伟鹤

  • 15:50-16:40

    圆桌论坛一: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起点

    嘉宾: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主持)

    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 薛孟军

    道格资本合伙人 祝海

    盈科资本合伙人 周晓晨

    华菁证券投行事业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朱权炼

    上海音智达董事长 张力

  • 16:40-17:30

    圆桌论坛二: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尝试

    嘉宾: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主持)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毅达资本投资顾问 戴华坤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 18:27

    主持人:

    提醒:以下文字由速记改稿,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引用请谨慎。证券时报网不承担引用本次直播文字所造成的后果。

  • 18:26

    主持人:

    _SCY3385

    (摄影:宋春雨)

  • 18:13
  • 18:12

    主持人:

    也要再次感谢第二场圆桌论坛的各位嘉宾。

    以上是我们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高峰论坛的全部内容了,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三大交易所的嘉宾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观点,在主题演讲环节邀请了来自业界和学界素负盛名的嘉宾在这里就科创板发表了他们看法,同时有两场圆桌论坛对于今天的主题“潮起大湾区 科创新机遇”,相信此时此刻我们所有朋友的感受野一定和下午论坛刚开始的时候相比发生了一点变化。再次感谢所有的嘉宾在这里发表精彩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到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就是颁发出2019年中国创投机构金鹰奖和创业企业新苗榜。

  • 18:12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非常感谢今天非常精彩的,我觉得大家讲了很多干货,很精彩的分享。今天我们在下一个周期经济技术周期的拐点上,大家既有悲观的理性派、也有乐观的想象梦想派,我相信我们在这样一个非常创新活力的大湾区未来有非常多机遇跟可能,谢谢大家坚持到这儿,谢谢!

  • 18:11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我现实一点,五年之内,我们还是在管这些基金,还是我们这批人,因为我们投资方向也不能随便改,所以五年之内我们仍然坚守,第一就是技术创新,这是我们铆钉大湾区最核心的一个投资方向。第二个,我觉得我们大湾区有非常多的消费机会出来,比如在教育,这都映射到大湾区有非常多肥沃的创业土壤,但是总是需要种子的,种子就是这些优秀的人,所以我觉得技术创新和人是我们未来大湾区重点的投资方向。

  • 18:11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五到十连里面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

  • 18:11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十连是极其短暂的时间,作为技术发展,人类的脚步永远不会廷布的。

  • 18:11

    毅达资本投资顾问 戴华坤

    融入大湾区,迎接挑战。

  • 18:11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如果是一句话,怎么样穿越这个周期,发现价值,我们再期待吧。

  • 18:11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谢谢!刚才没有作自我介绍,非常快的作一下自我介绍。山行资本是2015年创立的,是一个创业者基金,创始人是赶集和瓜子创始人杨浩涌和我。我自己之前在网易做了七年高管,像网易新闻都是我当时带的团队研发做的,我们是非常深的产业背景,我们是很相信、很信仰技术驱动也产业的重塑。今天能够来到深圳证券时报这个会,跟大家一起创新,探讨大湾区改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最后一个小问题,大家用一两句话做一个描述,因为我们都是非常信仰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你们想象一下,在座各位合伙人、投资人,深圳大湾区五年后、十年后是怎么样?

  • 18:10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技术其实讲得跟现在近一点的贸易战,我们认为核心其实是技术的领先,谁做未来技术领导者。这点上,美国人还是非常愿花一点时间投到非常后的阶段。美国航天局现在基本上不发射太阳系以内的火箭,它的目光已经放到了太阳系以外了。中国在这里面有四五十年的积累,航天大国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在低轨道300公里以内已经非常成熟了,有很多的技术应用。为什么以华为打靶子呢?因为华为太大了,大了就垄断了,你就要拆了,现在有可能5G50%的分量,这太可怕了。技术永远是一个领导人类长期的方向,所以谁有技术领导权,谁都会在这上面占有优势,这也是我们长期看好的技术投资一个原因。

  • 18:10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谢谢!熊总,简要分享一下。

  • 18:10

    毅达资本投资顾问 戴华坤

    提得很好,其实挑战是相对而言的,被挑战是我们有价值,我们也有挑战别人的机会,我们挑战别人,别人受到威胁,我觉得这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事。我们刚才说到我们的创投机构,我们也会受到一个挑战,挑战在哪里?我觉得也很有信心,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本土的机构,天然掌握一些人脉的资源、产业的资源。这里有很多行业研究所不能覆盖到的信息量,我想我们本土的这些创投机构更好的在利用这些资源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我们找准我们的定位,我想也有机会做强做大。我们的机构、我们的创投、我们的创业企业在这个时点上,我觉得更好,一定要接受挑战、接受国际化,你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壮大起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大湾区,融入国际化,这样才有机会。要不的话,你哪有机会跟那些大牛们干?刚才说到我们周期那么长,还有一个是耐得住寂寞。很多创业者商业计划书做得很美,最后到头来,我是2001年入行到现在,把精力放在商业书上的后面没怎么样,拿两页纸过来要钱的也是不懂讲,就是我可以干到这样。我想我们对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向往,再一个从创投的角度来看,我们下一步要跟科学家交朋友。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在座的深创投或者谁,我并不把我们的同行作为竞争对手,我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的盟友应该是未来的科学家。科学家选择了前沿的技术,他选择谁的钱、他选择谁合作、谁给他钱,我觉得下来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创投机构更多要跟科学家交朋友,我跟他一起成长,这也是一个挑战。原来我们跟资本家,募资难就找LP,天天做孙子。项目投资难,我们也找相关部门、找科技部门给一些资源之类的。我想下来可能我们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未来的老板。特别是旧金山湾区,这里出现了多少科学家老板?我想下来的机会应该在这里,我们也有勇气去面对,这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再一个,我们创投机会还真要在专业上面下功夫,对行业的研究、对我们产业的研究,下来还嫁接哪些资源给我们创业资源,你有没有赋能的能力,有没有上下游资源配置给他们,不但给钱,还要给力、给精神。有些孩子们比我们还年轻,还没有毕业,几个孩子出来干,三千万的估值给我看,我还不明白,现在七亿的估值,就是几个孩子。其中两个没毕业,七个孩子四个毕业、两个没毕业,其中一个后来是加盟的。你说我们看得懂它吗?3D打印,开始是做蓝牙,现在做牙科。我们是创投机构的老人,一定也要学会否定自己,用新的眼光,也用挑战的眼光去挑战一下未来,给自己一个否定才有新生的力量,谢谢!

  • 18:08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这话题不大,也不小。其实现在讲中美贸易战很时髦,我也赶一下时髦。中美贸易战以后什么样的要蛾子发生,大家也不知道。现在大家知道我们处于一个VUCA时代,这导致我们搞投资长周期的行业比较难做。前面同创伟业的郑总说天使项目很难做,就是因为周期长,大家HOLD不住,而且不确定性太大,变量太大了,后面你很难确保。中美贸易战增加了很多变量,对我们大湾区什么影响,其实很多事情也是要有一个判断。在这种判断有一点不可回避,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创造者还是有关的人士,怎么穿越长周期、怎么发现潜在价值、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怎么落在未来,这可能是大家的期望。前面专家也讲了有一个底层逻辑、底层设计,我们深圳以前是一穷二白的地方,后面发展高科技的高地,为什么华为是一个典型代表?我了解到深圳管企业管得很弱,不为就是有为,确实深圳政府非常明智,当时给我们深创投五亿,当时有很大的情怀,不只是投深圳,可以投全国,当时深圳已经放愿全国了,现在是放眼全球了。我们在香港设立基金,在海外也设立了很多基金,深创投目前有170多只基金,境外布局已经注册的将近10只基金了,这里面我们已经落实国际化怎么样推。在中美贸易战之前,我们已经在美国布局了很多,因为我们觉得从VC、PE角度来看,性价比好的在境外,我们境内的标的好的东西已经红海起来了,特别是去年初估值下来了,科创板一来又把市值抬上来了,所以项目不好做,我们才坚定不移投国际化。我们创业的这些企业家怎么样放眼以后找到自己的定位,其实做很多人三年五年就有机会了,没必要赶时髦。

  • 18:08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谢谢。三位再简要分享,等会儿我最后一个问题收尾。

  • 18:08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这话题非常大,微观和宏观卢总说完了。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是中国做全球化最优秀的城市,没有之一。我举几个我身边的代表作,华为不说了,这大家都清楚了。比如传音,传音股份是全球出口手机最大的公司,他们在非洲占有绝对占有率,他们甚至为非洲人民设计和研发了美黑手机,中国是美白。深圳的安可(音),这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源还有充电设备的公司。还有一些跨境电商的公司都是在深圳发端的,这些公司在过去只能做一些贸易、代工,到今天他们都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华为、我们的传音、我们的安可,它已经变成一个TO B变成TO C的生意,我觉得我们的跨境,由深圳发端的企业足可代表未来全球化的一个趋势。刚才澳银的熊总也提到了,我们过去确实是做一些制造加工、三来一补,但今天看我们有很多消费和品牌在深圳发端,也都出去了,非常好。我想我还是跟卢总不同,我特别乐观,我乐观是在于我们深圳原来最早一批最优秀的人是靠技术、靠着深圳有最优秀的设备,他们来深圳的。到今天我们有深圳最优秀的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落地在深圳。我先后投资了非常多的海归创业这些企业,我带着他们到全中国各个最优惠的政府扶持的省会城市去看,最后让他们自己选择,所有人最后不约而同的选择都是深圳。我觉得大湾区这张牌,我们会长期打,我们长期支持海归。不管你们在境外全球化遇到什么挑战,我们希望你们回来深圳,来找我们。

  • 18:07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控制好安全边际。姚总。

  • 18:07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时点上去讨论,我觉得是具挑战的一件事情。全球化是必然发展的趋势,我想这没有任何人怀疑的事情。在当前的时点,像刚开始周总讲的现在还是属于美国的凌晨,川普还没有发推特。在这种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有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聊有没有可能会发生战争?我不知道在座的革委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显然没有人敢把这样的可能性排除掉,因为从理性角度讲,中美两个超级大国,感觉直接干仗的可能性很少。你再回过头看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我们出口的,美国对我们的,就像以前我们老觉得中国人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没想到我们其实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农业进口国。我们一直觉得美国是发达科技类的国家,但没想到美国其实是一个农业最大的出口国。到底说目前中国是我们依赖于美国多一点,还是美国依赖于中国多一点?其实两者之间的答案是相互依存。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全球化跟区域化或者本土化矛盾的题里面,从我们做投资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谨慎一点。谨慎一点,我们其实现在在投,比如生物医药的投资,很多是投资一些海外的海归,他们回国创业的项目。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对于知识产权权属权的确认会非常关注。在目前的形势,我觉得非常不明朗,我个人比较悲观的情况下,我觉得谨慎是我们作为投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 18:07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熊总的分享挺有意思的,其实他提到一个蛮关键的问题,现在整个LP或者资本结构、资本偏好跟美国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还是相对不够多元化。他提到像大学资金,大家都是更加长线思维,它资本偏好周期性会给得更长。我们也在优化,我相信大湾区会逐步做一些升级。因为平时在北京工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今天来参加证券时报会议,在全场我听到最高频的词是华为。因为我自己是管互联网研发出身的,我们一般提腾讯,腾讯是几千亿美金的公司,但今天一直是提华为,可能跟大家的偏好有关系,但华为是非常了不起、非常值得尊重的企业,今天海思这封信也刷屏了。面临这样的环境,接下来你们怎么来看可能全球化的挑战?因为我们刚才讨论到结构性的问题,讨论到各自,包括戴总、余总投资布局的问题,全球化的挑战,大家简单再讨论一下。

  • 18:07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大湾区的概念,其实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如果从大湾区里面产业基础来看,我觉得深圳创新各方面是比较领先的。我们澳银资本在发行人民币第一只基金就在深圳,我觉得一个地方如果产业要升级,技术要创新,必须离不开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环境和有创新的资本,以及创新的行业、创新大的企业,你有这三个要素才能构成一个很好的产业闭环。我们大目前为止人民币基金投了80个企业,其中有57家企业已经上市,有13家是在深圳,这说明深圳的产业质量是很高的,再加上深圳本地在这个超级领域里面的资本结构无论是政府的引导还是民间资本的集聚,而且是冒险型的资本,是非常集聚的,这也是具备了非常好的资本基础。商业环境不用讲了,包括在香港的营商是最好的地方之一。深圳确实市场经济、市场运作效率,也是最高的地方之一。应该讲,大湾区的核心并不完全是平衡的,主要的重心还是在深圳。可以很明显的讲,一个技术型的投资,从底层技术到中间支撑技术到顶层、到外围的应用技术,它是构成了整个技术的体系,我们如果把底层技术和支撑技术作为核心,我们中国也好,或者深圳也好,在技术创新特别是硬科技的创新方面是很领先的。普遍的感觉,缺乏底层技术,没有底层技术,缺乏支撑技术,最强的是应用技术,包括华为这么大型的机构、这么大型的产业,它的供应链上很多受制于人的,这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底层技术和支撑技术要花很长时间运营。我们现在所投的一个企业,我们做VC投资,现在深圳创业团里面有很多都是直接要实现,像国外一个模型出来需要把它实现、需要把硬件软件实现,在深圳的效率是最高的。上一周之前,这创业团队还在美国把东西搞完,一周以后,深圳团队已经把硬件落地了,软件弄完了。这种效率,很明显的深圳其实是承接了这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落地的角色,而不是原创的角色,这是很明显的。这也跟资本的结构有关系,我们的大部分资本结构停留在价值投资层面,以价值为核心的、以收益为核心的。实际在国外风险投资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高校的捐赠资金,像哈佛捐赠资金五百亿,MIT接近四百亿了,它完全是一种科研创业型的和教学型的高校,它的支持结构是这样的。中国的大学,在大湾区没有多少大学,没有太多影响,因为主要是教育人为主、培训为主,并不是为科研,它科研商业化效率不太高的。真正读大学出来,像斯坦福的创业的、MIT创业的、哈佛创业的、哥伦比亚出来创业的,因为整个科研环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想法都是非常到位的。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深圳承接了,深圳有它的角色,有高端制造的基础、有硬件科技的基础、有软件开发的基础,这样可以承接最先进的、最新的一些创业落地,所以深圳GDP结构也是非常合理的,10%不到的地产贡献量,基本90%都是来自创新行业或者高端制造业,这是非常合理的经济结构。谢谢!

  • 18:07

    毅达资本投资顾问 戴华坤

    徐总提得非常好,长三角、珠三角一个是在融合,也在竞争。长三角,我们毅达资本也叫过江了,过珠江。毅达资本本身有一个江海计划,就是沿着江、沿着海来布局发展。在2018年6月份,在广东设立了广东毅达汇顺,也是毅达资本第一次过江,在广东布点,6月份设立,2月份完成了管理深和基金的备案,也是最快速度的了,首期募资已经达到12亿,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储备的项目已经超过6亿,已经投了1.6亿。目前的状态还不错,为什么那么短时间内有那么好的业绩?也是结构性,刚才说到结构的变化,这边的机会,长三角、珠三角的机会,产业上下游的互动,这种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方面的互动,这是很好的效应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再一个,我们毅达资本为什么在大湾区来布点?也是冲着大湾区来的。说实话,目前的大湾区还是一个效应,我们毅达还有一个行动是准备在香港布点,我们目前还没有美元基金,在今年我们已经有计划的安排,这也是我们体现的一个效应。前面很多大咖讲得热血沸腾,但是目前除了《纲要》出来,目前还真就是一个效应。我们看到别的湾区第一个是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很明显,已经有很多伟大的产业、伟大的企业产生了,所以这种效应,这种膨胀的效应,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细化到哪一个产业之类的。还有一个科创板,可能是不是呼应了这些效应。再一个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结构的变化,原来我们很少去做基础的科技研究,特别是VC、PE类型的,一个原始投资周期很长。现在有国家力量接入,可能我们机会来了,包括新一代替信息技术、新材料、新产业,特别是原始的研究科学,我们的芯片为什么那么糟糕,今天给人家捏着脖子,就是我们的基础投入太少,这周期太长。你通过基金来投,我们目前设计基金是5+2,最多+1,现在国家引导基金10年以上。卢荣这边的产业基金10年以上,我们人才基金、人才基金都是10年以上。我觉得10年以上都不够,因为这都是基础投入,不但是创投机构有机会,我觉得创新企业更有机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到我们要在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生活圈,这里有多少机会?宜居,我们可以建房子,房子里有什么,一大堆东西,智能化都有。宜业,创业的机会。宜游,是一个很舒畅的环节。未来想象一下,可能五年以后我们就想象到宜居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湾区里这种畅通的,交通也好,生活也好,资金流也好,非常方便,港澳地区资金那么便宜,我们这边融钱那么难。我觉得用一句土话来说“成色好,还不贵”,我觉得在湾区里机会就来了。

  • 18:06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谢谢余总。刚才卢总也提到,我们这边可能面临结构性的机会,就是创新研发的引擎,其实在这边会很快速进行升级,包括我们人才的供给侧,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吃的都是低劳动力人口成本的红利,但现在没有了,作为制造业在升级,今天什么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每年1500万的出生人口,他们大学生教育水平在未来会从40-到50%,这其实都是我们的优势。接下来我想请教一下毅达的代总和澳银资本的熊总,作为一个长三角的产业基金,怎么看湾区的结构性机会?我们熊总是从本土长起来的一个VC企业,你怎么看湾区结构化的机会,自己投资的策略是什么?先请戴总分享一下。

  • 18:06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深创投戴了一顶红帽子,确实国有背景,我们有三家股东,其中民营企业占30%股份,我们是混合的形式。我曾经跟北方的朋友说,深创投是把体制内、体制外打通了,我们是把体制内外的融合做得比较好。

    现在回到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我个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也是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有9+2等很多提法,上升到国家层面,空前重视。因为我最近在香港待得比较多,我是两地穿梭,在香港和澳门看来,目前回归已经20多年了,后面怎么办?他们自己琢磨,特别是香港的年轻人,他们空间在哪里、前途在哪里,国家也很重视这个事。前天在香港参加母基金的论坛也在讨论这个问题,香港年轻人比较困惑,他们今后工作前景、职业生涯怎么办。今天万达副院长提出的观点,中央的决策是为港澳地区提供后方的支持,所以今后香港人和澳门在大湾区上班、通勤,这是很快可以设计的事情。关于大湾区目前的情况,我们大湾区,我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大湾区跟别的湾区相比,我们有很多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不说了,缺点是比较鲜明的,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之外,我们的缺点、我们的痛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没有一个名义的领头羊,世界上三个大湾区都有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谁在前头?深圳、香港、广州谁都不服谁。我们站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事情不影响,谁牵头当然也是中国人讲这个东西,但最后是市场来决定话语权,这是我第一个考虑。第二个痛点,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是互联互通没有解决好,互联互通有很多问题,一个是征信系统,粤港澳大湾区自己的征信系统会不会打通?这块路漫漫其修远兮,谢谢!

  • 18:06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谢谢,请余总分享。

  • 18:06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最近去外面交流的时候,我特别愿意推荐粤港澳大湾区。就像我自己在大湾区里工作了十几、二十年,其实对于香港也好或者对于澳门也好、深圳也好,应该讲都不陌生。随着大湾区战略推出之后,有机会更深入地,比如以各种考察团的名义跟深圳和香港、澳门这样一些科技的交流。交流完毕之后,我觉得还是会给我自己有特别多不同的地方。实际有几个点,第一个是在大湾区的高校,香港是全球进入TOP前100的高校里面,深圳是有4所。我们国家级实验室有很多,还有广东省的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整个科研的基础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想象,这点让我觉得未来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充满信心的地方。我觉得今天所有人都会为海思CEO那封信感到振奋,所有的备胎都可以专政,实际上这个战略之前已经做了很多谋划,我认为这个科研力量,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源头。从这样一个纬度上来讲,我对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

    作为越秀集团来讲,其实我们本身主营业务相对来讲还比较传统,第一大主业务是来自于我们的地产、交通和金融。应该讲,这三大主业都是偏现代服务业,实际一个真正产业的结合相对将比较弱。我们在2011年的时候设立产业基金,也是希望通过以产业基金的模式能够谋划我们集团未来的战略新兴产业,谢谢!

  • 18:06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接下来我想问卢总和深创投余总,因为两位的背景相似度不太一样,因为越秀产业基金是广州政府非常大的国资平台,我相信你在所有顶层设计里面应该有非常多的认知和体会,你怎么看未来的人才资本,所有科技创新的要素怎么在这个区域流动?同样的问题,等会儿交给深创投的余总,因为我看到你现在也是积极去香港做一些布局。

  • 18:05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这个话题我是特别喜欢讨论,有点复杂,以前在美元基金用的像IDG、红杉这样大白棒(音)的投资风格,后来我们创业,在深圳找创业机会。回到许总的问题,我们觉得大湾区本身跟硅谷这一类的湾区是不同的,比如说硅谷会出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像UEBR这样的公司。但你看深圳,我们从来是很硬的、很实的、特别前沿的,为什么在深圳没有出现像摩拜这样的公司,是在北京?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但是我觉得深圳还是有很多优势,比如深圳政府对创业的扶持。我做VC,有很多投资项目拿了很多的钱,统计过深圳政府对初创企业一年扶持的资金是接近260亿,在北京市一年也就是200亿。我说这260亿不包括过去一些创业公司配置的服务资金,所以这是深圳巨大的一个扶持。这两点,我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共鸣和启发。

  • 18:04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正好就着姚总的布局问一下,对于这种结构化的机会,你们当时是怎么看到这个趋势变化的?接下来的十年,当然现在深圳这边是相对于人民币的GP或者基金比较发达一些,我自己是备在北京的,因为我之前看到你已经在IDG跟我们另外一个合伙人是同事,你是怎么看这样一些演变,不同区域的风格差异?

  • 18:04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各位好,我是昆仲资本的姚海波,在座各位要么是国有,要么是红色资本,昆仲是草根创业资本。昆仲过三年有40个项目,其中近20个项目是在创新,所以我们今天回应一下许总的问题。第一我们在科创上有很多布局,第二是我们设立第一天就做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联动的布局,所以我们一直是扎根在大湾区的。作为我们投资机构来讲,外来户是特别少,尤其是美元基金不怎么来深圳,这是过去,当然现在有一些变化,我们第一天就在深圳设了我们的总部,我们基金管理公司都投资在深圳,但是我们这一波人以前是在美元机构里工作,谢谢!

    姚海波

    (摄影:宋春雨)

  • 18:03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各位好,我是越秀产业基金的卢荣,越秀产业基金目前定位综合性管理公司,公司业务布局当中除了传统的PE和VC业务之外,我们还有夹层的业务、母基金的业务和量化投资的业务。越秀集团是广州市规模最大的一个国有企业,在大湾区的战略里面是代表广州市政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一个平台公司,所以越秀产业基金的定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一个资本。

    卢荣

    (摄影:宋春雨)

  • 18:03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各位来宾好,我是澳银资本熊钢。我们美元母基金目前投资了7家GP,我们作为LP投资了7家GP,现在规模是7亿人民币左右,从2003年4800万做到现在7亿的利润,这种投资水平代表了不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是我们GP做出来的,也代表了国外GP机构的运作水平。我们人民币基金从2010年开始发起的,到目前已经发行了6只人民币资金,以VC为主。目前6只基金,除了一只基金还在投资期之外,其他都已经进入清算期,整个回报率不错,没有亏损。这是人民币基金的情况,谢谢各位!

    熊钢

    (摄影:宋春雨)

  • 18:02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各位好,我是来自毅达资本的戴华坤,我们是江苏高头旗下的。江苏高投也是比较早的,1992年设立的国有最早的创投机构之一,那时最早的一匹之一。一个文件三家,其中一家都是江苏高投。毅达资本在混改后发展非常快,目前管理基金是89家,管理规模是919亿。我们主营板块是VC、PE,还有一个是并购基金,还有一个是不动产,再一个是家族管理,后面三个班期都是新设立的,主营业务还是VC、PE。

    戴

    (摄影:宋春雨)

  • 18:02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谢谢主持人,今天这个主题其实挺好的,因为前面很多专家讲了,从宏观讲了很多,中观也讲了很多,作为VC、PE机构,从聚焦的行业来讲,我们认为一个视角,我是深创投余化良,我们深创投今年成立已经二十周年了,资产规模已经是33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投资了981企业。关于大湾区的事情,等一下探讨。

    2

    (摄影:宋春雨)

  • 18:01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圆桌主持)

    首先感谢证券时报,也感谢各位嘉宾留到现在听我们收尾分享。我觉得今天收尾分享特别有意义,因为今天我们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一是大家也看到中美贸易战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包括国家这边也在出科创板的政策,6月份应该会有一批IPO企业,包括全球无论是从生产、贸易到消费都在进行一些结构性的改变。技术方面,我们也在迎来w重要的转换,从上一个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十年,转到下一个智能双业和产业互联网的十年。很荣幸今天和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一起探讨一下今天的主题“潮起大湾区 科创新机遇”。面临这样一个时点上推出这样一个国家大湾区的战略,各位是怎么来看今天这样一个重要时点上的结构性的机会?在分享第一个问题之前,大家也简单做一下自我的介绍和自己投资机构风格的分享。先从深创投的余总开始。

    1

    (摄影:宋春雨)

  • 17:36

    主持人:

    第二场圆桌主题有关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要请出的是:

    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诗(主持人)

    深创投香港公司负责人 余化良

    毅达资本投资顾问  戴华坤

    澳银资本董事长 熊钢

    越秀产业基金总裁 卢荣

    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 姚海波

    本场圆桌我们要讨论的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世:全球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尝试。

    _SCY3220

    (摄影:宋春雨)

  • 17:29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其实是这样的,我想问在座五位嘉宾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需要你们用一个动作表示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如果现在科创板上了,你们会去买科创板的股票吗?我想你们都是有资格的人。会买的举手,不会买的不举手。当然,我是没有举手的。我觉得这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坐在一起来谈科创板、谈注册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推动。当然了,科创板的存在就是整个国家产业战略的安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做全球的创新中心。这个事理所当然,我觉得科创板可以促进我们更多参与到这里面来。从我的角度来讲,注册制的推出,其实我有一个理解,我希望它能推动价格的回归,并不是给创投机构一个套现的机构,而是最后价格的回归。过去一年我们所在的机构非常好做是因为我们投了非常多早期的项目,我现在不用等到科创板或者等到上市,我在这过程中就有后面的PE跟我去做,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另外一点,我感觉到一个危机,我认为在这个行业里目前的科创板在吹泡沫的、吹这个估值的泡沫,注册制将来一定要价值回归,回到这个泡沫下。可能一个人的团队带着光环来跟我谈,他说就三个人。我说你估值多少?他说两个亿或者三个亿。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也许将来可因为注册制、因为整个过程让我们觉得价值回到正式的水平。有一个公司我们自己投的,大概估值四千万人民币的时候投了,前年它估值20亿美金到40亿美金之间,融了一笔钱,这一轮在融钱的时候估值一百亿美金,我自己觉得是疯的,为什么?我们估值四千万的时候投了,后来逐渐退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独角兽的现象。独角兽也好,我一点也没有贬低科创板的意思,也没有一点说注册制不好的意思,我直觉可能到最后所有科技创新在科创板六个是否里面讲到的,里面讲到商业模式的问题,所有科技创新最后回到商业模式的角度来,我们承载国家战略,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很高兴各位有这样的分享,我也希望各位投的公司在科创板有一个很好的收获,我也希望因为科创板的开通,让我们做早期投资的、做天使投资的和做PE的、Pre-IPO的,我们可以一起做这样的事情。

    因为时间的关系,谢谢各位!

  • 17:28

    上海音智达董事长 张力

    我们好像没有这样想,因为确实也没有逻辑。供需可能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不是我们来驱动。

  • 17:28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我是说科创板开通了,给你的预期是否高了很多?可能上个月估值三亿,这个月你说可能是四亿了,并不是因为业务模式变好了,而是因为你期待变高了,有没有这样?

  • 17:28

    上海音智达董事长 张力

    是的,贸易战可能会让我们更值钱。

  • 17:28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在座台上六位其实有五个是做投资的,有一位是做实业的。张总,过去一年以来,你的企业,你融资的期待有没有提高不少?

  • 17:27

    华菁证券投行事业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朱权炼

    刚才谈到估值和定价,我理解估值和定价,科创板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华菁资本保障很多企业到海外上市,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们有机会在科创板推出之前和监管部门做了很多方面的研讨。其实现在监管部门最担心的是推出来以后股票暴涨、暴跌,这是他们最忧虑的。我们大概在6恩月底和6月初专门针对估值这个话题做研讨,会把海外的分析师,我们在纽约、在香港上市的案例拿出来分享。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现在科创板出来以后,因为上市条件是多元化的,现在标准多了,没有利润的公司或者没有利润、没有收入的公司都能上市。这些公司到底怎么估值,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原来的方法肯定是走不通了。刚推出来,我觉得谈估值也是虚的,为什么是虚的?我们了解到准备发行的科创板基金一百只,大概有上千亿科创板打新的基金,我们算了一下平均融资规模不到十亿,即使我们一百只今年全部上了,也就是一千亿的规模。我们旗下打新的基金,还不包括其他机构,就超过一千亿了,这供需是不平衡的。不仅是企业基本面的影响,刚开始的时候是供不应求,一票难求,这些机构刚刚开始的时候批量退出,怎么来得及认认真真去研究每一家发行的情况?我觉得刚开始的时候在估值上面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可能跌破发行价的公司大量出现的时候,这时候讨论估值,我觉得有意义,我认为刚开始估值毕竟有点混乱。

  • 17:27

    盈科资本合伙人 周晓晨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比较偏后期的创投投资机构。客观说,科创板的退出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往可能我们目标项目都是属于比较符合现有IPO的项目,但是科创板的退出明显扩大了我们可以选择的一个项目源,所以我们投资策略会有一定的转变,原先我们IPO项目可能有几千万利润的项目才是我们选择目标,但是科创板推出之后,像前面提到的,我们投资阶段会相应前移。对于一些确实具备比较强的硬科技企业,即使还没有到具备相当体量一定盈利阶段的项目,我们也会逐渐纳入到我们投资视野里面。同时反过来对我们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对于尚没有盈利企业的一些判断,其实对我们自身也需要有一个更加持续的学习或者加强的地方。
        刚刚主持人更关心的点是关于估值,因为确实从我们市面上现在接触项目来说,包括传统IPO的Pre—IPO项目,从去年开始我们有很明显的感觉,即将要申报科创板项目的估值水平比去年甚至之前是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这些企业家对自身企业估值的预期,包括市场上整个投资机构,包括出资人对于相关项目的预期,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就是这个估值确实有所提升。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思路,我们估值体系跟之前相比并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还是比较坚持原先估值的一些方法论、估值的原则。怎么说呢?其实科创板的推出也是对应了海外的成熟资本市场,我们更迈进一步,因为像科创板的企业,对于海外企业估值、市场的估值也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估值体系。其实我们也不会去做特别多的创新在估值这块,我们还是比较坚持原下一些投资的逻辑。从我们自身来说,也没有特别去追某些行业或者某些领域的风口,还是希望能够坚持自己更擅长的或者更熟悉的、有自己原则的,大概情况是这样。

  • 17:26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回到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觉得在做硬科技投资的时候,科创板“科创”两个字就是科技创业或者承担国家战略。因为我主要做早期为主,所以我自己的体会,可能我们在做早期项目投资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团队,更多去看项目的未来,更多可能是对价格的敏感,也是很敏感,但是没有那么敏感。在这里做一个稍微偏后期的,我想问一下周总和朱总,稍微偏后期一点的投资,科创板的开通和它选择注册制,包括现在整个过程,还没有挂上去,想问问两位对项目估值体系有没有什么根本性影响,或者机构的投资策略融资是否有所改变?

  • 17:26

    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 薛孟军

    科创板和注册制对整个行业的生态,我觉得是起到非常正面和非常好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做创投这个行业,在我们这个行业来讲,我们商业模式要成立,就是要募投管退,形成一个闭环。注册制的退出,我觉得主要是在退出这个环节对我们行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让我来讲,如果以前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级制度,按照这个制度设计,我觉得科创板加上注册制是一个高速公路,我的看法就是高速公路。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科创板制度设计角度来说,它上市的标准,它更加地灵活,这里面包括市值的因素、财务指标的考量,还有一些经营数据、经营指标的考量,它整个上市标准是非常多元的、非常灵活的。从注册制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手段。中国以前的资本市场是审核制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而且有时候容易受一些政策的影响,这会对行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觉得科创板和注册制对整个行业来讲,生态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刚才主持人提到科创板和注册制会对我们做早期投资从方法论和投资策略角度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刚才讲了,其实科创板和注册制主要的一个实质性发挥作用还是在退出环节。因为对我们行业来说,它本身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我相信每一个成功的创投机构都已经形成了它自己一个独特的方法论,它的投资逻辑、它的投资策略,它不会因为一个项目的退出方案就能改变,它本身已经形成了投资的方法论和投资策略,产生实质性的或特别大的改变,我感觉这还是比较慢的。在一些具体的比如一些项目的选择标准和一些项目评判的时候,可能一些权重的因素,我觉得还是会有大的影响。这里面我感觉有两点可能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当然是技术创新。我想有了科创板以后,对于技术创新,我觉得可能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里面科创板明确提出来了,一个国家战略,还有一个是关键技术突破,这是非常明确的,这是第一点。二是因为科创板允许没有盈利的公司上市,这样有可能在投资阶段上可能更多的机构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它投资阶段可能会往前走一些,而且它整个项目的退出,它会比以前的时间缩短,我觉得这在投资阶段上会有一个变化。我想主要讲这些。

  • 17:26

    道格资本合伙人 祝海

    因为前面已经有很多主题演讲,实际上对大湾区和注册制在宏观上面的影响,我觉得已经讲得非常充分和透彻了。我大概聊一下我们在投一些科技类企业,比较微观的,现场直接的感受,结合科创板和注册制。因为第一家企业还没有上来,从大的方面来讲,作为一个投资人的板块出来,我感觉是一种小失望,还有一些期盼,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以前如果投一个科技企业,如果特别早期,它可能会有一个预期去美国上市。去美国上市成本是很高的,中介费用很高,也不是每一家都去得了。有时候你碰到一家企业三年、五年到达一个成熟,你可能就不投了。另外是我们是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如果一个企业真去了美国,甚至他上市美股退出来了,如果人民币资金去美国上市,中间有很多审批障碍、麻烦,不那么容易出去的。以前没有注册制或者没有科创板,中国的PE基金一般五年是比较常见的。现在科创板是允许未盈利的公司上市,我们也会有一些期待。总体来讲有一个以成长性并且以科技创新委核心的科创板包括注册制的产生,我认为对我们本身资金投科创类的企业是增加了一些我们退出的确定性或者更多的渠道。

  • 17:25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我们力合大概成立于1999年,我们也是只投跟硬科技有关的项目。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体会,去年5月14号,说科创板一推出,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有各种各样的怀疑,或者各种各样的政策,到现在科创板企业受理一百多家了,也有很多的企业有回复,可能在很快时间内会上市挂板。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面,这个事情到今天为止,我想请教两位做早期投资的投资人,薛总和祝总。这一年下来,对你们在投资行业的选取、投资的方法论方面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先请祝总。

  • 17:24

    上海音智达董事长 张力

    大家好,我叫张力,是上海音智达公司的。我是来自企业,我们是专门为制造业的头部公司做所谓工业大数据、数据分析的公司。我们就很多所谓制造业的头部公司,像今天我们听到的华为、迈瑞、华大基因等等,我们都在为他们做服务,包括广州的宝洁、沃尔玛、丰田汽车等公司。我听了很感动,听了那么多投资的人,确实感觉非常了解我们作为企业面临的那些问题。一个很特别的问题,我们大概是一个很少见的做大数据的公司,我们盈利太难了,既要盈利,还要创新。我们在刻意去保持一个特别产品的组合,有些产品是保证有先进性,还能有一个现有的市场,有足够的生意,有足够的能力。我们在做一个数据分析的平台。另外一些是几乎都不一定成为一个市场,如果我们不在很早期的时候投入,多半永远没有机会。现在确实是一个技术转型的时刻,这样的东西可能冒出来很多,我们在做一个数据组线、图分析这样的东西。

    _SCY3190

    (摄影:宋春雨)

  • 17:21

    华菁证券投行事业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朱权炼

    大家好,我是来自华菁证券的朱权炼。大家可能听起来比较陌生,我们是华菁资本下面一个新品牌。在排名前20的独角兽其中15家是我们华菁资本的客户,大家把手机APP打开,估计80%的APP都是跟我们有关系的。我原来在招商证券,也是刚刚加盟华菁资本,谢谢大家!

    _SCY3163

    (摄影:宋春雨)

  • 17:16

    盈科资本合伙人 周晓晨

    盈科基本也是一家专注于偏后期的投资机构,我们之前比较关注的行业也是以这次科创板定位行业为主,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等都是我们比较核心的关注领域。目前还是以偏后期的Pre-IPO轮为主,在政务医药行业里面会从早中后期全产业链都有所布局。总体来说,我们盈科资本公司的使命是以发现经济前行的价值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公司的使命。我就简单介绍,谢谢大家!

    _SCY3155

    (摄影:宋春雨)

  • 17:14

    道格资本合伙人 祝海

    大家好,我是道格资本的祝海,道格资本一个是PE投资、一个是并购基金、一个是新能源投资,PE投资原先专注于消费领域投资,从去年开始我们也投了一些装备制造的企业。第二个板块是跟上市公司做的并购基金比较多,原来做这个板块的初心是希望跟上市做一些并购基金作为我们退出渠道。第三个板块是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团队是做新能源投资的。

    _SCY3142

    (摄影:宋春雨)

  • 17:12

    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 薛孟军

    我是来自磐霖资本的薛孟军,我们主要核心布局两个领域,一是围绕重大疾病,像肿瘤、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新药研发和高端医疗体系。二是我们叫消费供给端的智能化改造,我们觉得这几年尤其对企业端、消费供给端有非常刚性的需求,我们主要围绕这两个领域进行布局。我们主要的投资阶段还是在早期,基本上投的项目都是在Pre-A轮和A轮阶段。

    _SCY3130

    (摄影:宋春雨)

  • 17:08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圆桌主持)

    因为今天好象有两个主题,其实在我的客观印象里面,我觉得科创板它是国家一个战略,就像刚才伟鹤董事长说的,它提出的时机非常有讲究,而且是由谁来提出,我们最高领导人宣布的,而且是在进口博览会上宣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一个战略,但是在我眼里这两件事情是不搭干的,但今天问了这两件事情。讲到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今天讲到粤港澳大湾区和科创板,在座的各位都是投资人,又是企业家。在开始之前,我想给每人一分半钟时间做一个介绍。

    _SCY3123

    (摄影:宋春雨)

  • 16:55

    主持人:

    谢谢郑伟鹤先生。郑先生刚才和我们重点探讨了影响大湾区未来的三大变量,无论是大变量这个大话题,还是类似于澳门有可能会新开交易所这样小道消息,都让我们听得是津津有味,我们要再次掌声向郑先生表示感谢!       

    感谢以上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

    下面我们要进入本次论坛第二个精彩环节——圆桌讨论。

    第一场圆桌,我们要请出的是:

    力合创投总经理 曾德云(主持人)

    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 薛孟军

    道格资本合伙人 祝海

    盈科资本合伙人 周晓晨

    上海音智达董事长 张力

    华菁证券投行事业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 朱权炼

    本场圆桌我们要讨论的议题是: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起点。

    _SCY3107

    (摄影:宋春雨)

  • 16:47

    同创伟业董事长 郑伟鹤

    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建设大湾区,同时也要走出大湾区,尤其是我觉得我们要放眼,尤其在我们东亚,我觉得这块一定要有这个视野,把产业链转移。这块来讲,我们在大湾区,把大湾区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发挥好,同时东南亚,把周边国家这片关系处理好。当然建设大湾区有好多事要做,我这里不一一讲。

    前面讲大湾区和中美贸易战的关系,最后讲一下政策走向。大湾区的政策走向其实跟科创板的政策走向有关,中国资本市场成长史,我简单给大家罗列了一下。从90年代上交所、深交所说起,深交所真正挂牌时间是1990年12月11恩号,上交所是1990年12月18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我们再考察一下创业板的时间点是2009年,科创板时间点是2019年。1990年之前是1989年,A股市场的诞生。2009年之前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我们创业板的诞生。2019年之前是中美贸易战。深圳这些创投,将来这些企业家们,你们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时点中,你们肩负的不是一个LP的使命,你们肩负的是一个中国梦,是一个更大的使命。当然,从中小板到创业板,这中间其实有一个周折。从创业把到科创板,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其中我想分享的还有一点是从独角兽到科创板,大家都知道,必须说独角兽,必须统一思想统一到独角兽上,最后发现都没有统一到,最后习大大都改了,改到科创板,非常英明、非常了不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力挽狂澜之举,也是一个点睛之笔,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美贸易战打到今天,包括今天A股不怕跌了,老百姓不怕跌了,为什么?大家有梦了,而且这个梦脚踏实地的,不仅在深圳有创业板,而且有科创板、有注册制。中国资本市场有了奔头,也有降税减税,我觉得剧情有可能反转。如果是国际资本市场大佬,这时候谁胜的概率高,大家是很清楚的,我们应该很荣幸处在这么一个时代。

    尤其是科创板,实际上是特别受去年港交所创新板的影响,而且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未来空间非常大,这方面的机会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

    同时大湾区的联动,当然它有非常多的积极意义,包括我跟即将上任的深圳创业投资公会的会长,昨天见了面,他说我们要跟澳门创投协会、香港创投协会一起联动,当然还有广州。怎么联动,怎么把它做好?刚才哪位领导提到一个大规划、一个愿景,就是要成立大湾区基金,成立等等基金,我觉得特别好,把这个联动起来,而且一定要利用好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的优势。剧透一个小道消息,也许准确,也许不准确,今年澳门回归二十年,澳门是以什么为著称?赌,大家都知道。澳门说既然你赌场都让我开了,你给我来一个刺激的,让我开一个交易所算了,专门做高风险的交易,据说可能是它今年向中央政府提出的1号申请。我觉得这个也蛮有创新的,我们再开一个交易所,就在澳门,大湾区多几个交易所,就像多几个机场一样,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搞出一些高风险的品种包括类似于数字货币、比特币之类的,我觉得做这些创新挺好,数字经济。我们还是要脑洞大开,做一些有想象力的事。

    我们同创伟业走到今天也不容易,投了大概四百多家企业,其中上市了62家,上周还过会了一个企业,并购上市的比较多。我们号称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以专业特别我们公司的理工男特别多,类似于华为、中兴通讯等等,这方面是我们核心的一个投资目标。这块来讲,这次我在科创板已经报会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澜起、微芯生物普门科技、久日新菜。我投了很多天使的项目估值两三个亿的,还真的投了,都是原创的技术。今天上午有一个西安的企业智多星,我们也投成了。著名OLED长春的企业,人家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我在2017年、2016年投的时候他是亏损的,它去年净利润8800万,预计今年实现净利润1.15亿。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第一,不一定看得懂;第二,价格特别贵。王伟中市长特别强调搞天使母基金,我到了一个区,他们区长跟我说我们不但搞天使,这个钱亏了怎么办?真的,很多区,市里想干,地方不想干,很多是很麻烦的事。我们要往前走,要符合国家的号召,还要市场化,而且企业家,这些留学生、这些高科技人才给的估值都不是很便宜,很难做的。整体来讲,中国确确实实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需要我们一起携手去打造一个科技高地,尤其在大湾区,我们已经很幸福了,这么一个天非常蓝、这么绿的地方,国家给了很多政策,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谢谢!

  • 16:44

    同创伟业董事长 郑伟鹤

    我觉得影响未来的变量有三个,一是技术变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技术变革的起点时刻。为什么推出科创板?因为科创板是针对技术变革的,所以科创板的到来就是面对着我们未来的技术变革,谁能把握技术变革的机会,谁就能把握科创板,这是一个关键点。二是未来的变量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全球政治和产业之间的变动,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我觉得这块来讲,也是毫无疑问,包括今天看到华为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是我们党的领导,政治的走向,政策的走向。

    从技术角度讲,大湾区的高校和原创的基础科学资源已经落后了,我们不说跟旧金山比,旧金山有斯坦福,斯坦福是硅谷的原发地之一。我们跟北京、上海比也差得好多。当然深圳努力在赶,我跟王立新市长交流,哈尔滨理工大学等等。我觉得大湾区的企业仍然以模式创新、房地产、工贸为主。在世界500强房地产有三家,恒大、碧桂园、万科。恒大说要投中科院,搞科技创新,决心很大,雷声很大,但好像没什么雨点。我看了本桂园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也是圈了一大块地,有顺德有一个大的工业园区,我们跟他们关系也不错,但是它主要围绕着房地产机器人。这块来讲,一定要围绕主业做技术创新。其他间我就不评价了。关于正威是怎么进入世界500强?可能还是以工贸为主。我觉得在大湾区真正有一点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企业还是华为,包括平安。如果能说得上的话,这两家应该是我们深圳的明珠。尤其我们看到华为的创新,不用讲。其实平安也是一个在金融科技领域非常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它的工程师据说有十几万。当然,不完全在深圳了,在上海也很多。这块来讲,我觉得其实还是落后了。当然腾讯,我们看到市值最高的企业是腾讯,腾讯实质上是以社交产品、游戏产品,一季度它44%的增长是金融科技,实际微众银行,是这些支付领域的创新,不是像云科技,我们看到亚马逊云。这块来讲,就拿广东省或者香港的我也看了一下,类似于和记黄埔,还不是科技的企业,也是偏商贸的企业。这里大湾区从本质上讲,它的经济基础来讲,没有科技创新最基本的元素。

    我们再看报了科创板的14家企业,其中我有两家,一个是普门科技,一个是微芯生物。从我投资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亮点,但是不是很突出呢?是不是在世界前沿、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呢?真的到了中心的位置呢?我觉得没有到。我们再看其他的企业,我没有看到特别有亮点的企业。我去过利元亨,还算不错,但是你要说特别有亮点,像商汤这样的企业,还不算太多。总体来讲,独角兽和世界领先的技术企业还是缺乏的。

    还有核心科技企业突破受阻。今天华为当头一棒。比亚迪,巴非特都是它的股东,投了那么多钱,好像这段时间,三五年还是有压力的。郑所长刚才提到,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资本还是不足的。深圳创新投秘书长王老这段时间问我的关键词是郑总,你报科创板报几个了?太注重上市的推出。我觉得没有投到真正的,包括昨天过会的三只松鼠也算是电商企业,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我们说深圳要打造国际创新创业的品牌,刚才万达总提到愿景之一是国际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现在募资也很难,老百姓不愿意给钱了,报社赶紧呼吁一下,这个税收问题,克强总理反反复复说降费减税。我的财务经理跟我说没有太大降税减费,我的LP跟我说我再也不投了,这个税收太高了,而且还要收增值税。再看一下券商,深圳原来也出现过君安,最后变成的国泰,还出现了联合,现在变成了华泰联合,出现了南方证券,变成了中信券投了。中信的总部号称在深圳,其实大家知道不在深圳。深圳现在能够给出有点样子的券商也就是招商证券。广发证券最近有点麻烦。我觉得深圳投行力量要加强,包括整个金融服务。我们想找研究员聊聊,在北京、上海,咱们新财富也不搞首席分析师的研究了,这些人也不到深圳来路演,搞得我们也不知道找谁好。开玩笑。我觉得还有一个企业家创新精神,华为有企业家创新精神,任正非有。但是我们看中小板,深圳最高上市的高云峰,他也很有创新精神,但是他有一部分精力是做房地产。深圳的机会太多了,怎么把大家聚焦,就像华为似的,在那个点上做创新创业,我觉得可能大家还真是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其中包括房地产因素,包括深圳和香港、大湾区的工贸,中国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怎么把它打造出来,打造创新资本对接的创新文化,这非常重要。

    整体来讲,希望很多,细节就不讲了。

  • 16:43

    同创伟业董事长 郑伟鹤

    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有机会跟各位分享一下对粤港澳大湾区和科创板的看法。应该说第一次听到大湾区概念还是跟我的万达师兄在梅林后山上爬山的时候,他跟我讲,提起了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我觉得非常有思路。当然,现在的大湾区和他说的大湾区大致思路一致,但是又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这都算是今年以来最热的几个热点,大湾区、科创板,尤其是像我们同创伟业,我们号称是以硬科技为主的创业投资机构。现在来讲,刚才我们合伙人群里还发了一个微信,说有一个项目今天又报到了上交所,我们已经受理了五家,今天中午报了一家,可能晚上还报一家,可能快七家了,我们算是一个湾区创投机构的话,还是有点特色。刚才郑所长提到深圳或者大湾区的创投在中国还是非常领先的,其实我观点还是不完全一致。

    DSC_2709

    (摄影:王焕城)

  • 16:30

    主持人:

    谢谢张总。接下来,我们有请同创伟业董事长郑伟鹤,他的演讲题目是《当粤港澳大湾区遇上科创板》。

  • 16:30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一个企业成功有没有标准答案。刚才讲在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注册制、科创板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所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做企业也有参考答案。我觉得做企业参考答案非常清晰,要有战略定义。这一幅图是三年前华为在机场做的广告,是一个渔民在捕鱼,他站在浪涛急流的地方,他站在恰当的位置才能把鱼用浪推进去,从而自己不被浪冲走。任正非用这幅图表达战略聚焦,所以任正非气味在机场上做了这个广告“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我估计大部分没搞明白,任正非搞明白了。华为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致力于电信设备领域,只干这件事。它不仅聚焦在这个领域,而且有效对抗和使用了外部流行的产业概念,所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我想华为过去几十年对组织和战略进行持续的变革和调整。大部分企业不这样做是为什么?没有这个耐心,长期投入,看不到结果。像中国三千多家医药企业,能够真正做研发的企业是1%,为什么?见效慢。我想这是做企业重要的,你得有战略和建立企业支持相应的组织体系,长期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定力,这个是重要的。再有,任何一个杰出企业都离不开企业家精神,像华为的成功,到最后大家说华为成功肯定是有一个好的组织体系,华为进行了持续几十年的调整和积累。即便是这样子,华为离不开一个人,离不开一个企业家,任正非。七十几岁的老人了,还那么充满干劲。

    基石的资本原则,基本我们不追风口,我们找我们看得懂的企业。我们也不投赛道,我们跟我们的同行比,同样的基金,我们投资企业的数量是他们的是1/5。基石基本是偏集中的,不投赛道。其实我们投资不仅仅是回到行业,最终是回到具体的企业,我们守住自己的安全边际。我们对原创的高科技企业情有独钟,像商汤,我们投了它接近九千万美元;ROYOLE,我们投了接近四亿人民币、投了两轮。为什么?因为柔宇、商汤拥有扎实、原创、平台级的技术。再是我们重仓于有安全边际的企业,我们在连锁药方企业投了四十亿,其中我们自己掏了二十几亿,我们觉得安全边际比较高。像迈瑞这样的企业是有正义的,但对于我们来讲,只要看明白两个问题就可以投了;第一个问题,它的上市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意味着你有一定的安全边界;第二个问题,这些企业有没有成长性,因为当时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有三十多倍市盈率,如果有成长性意味着能支撑更高的市盈率,也意味着你能挣到钱。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是重要的,有安全边际的机会可以下重仓。投资来讲还是非常考验,最后我认为它是需要立体思维能力。其实具有立体思维能力的人还是比较少,大部分经理并不能做到全面考虑问题,所以这是投资最后的难点,也是不容易突破的。

    格雷厄姆说投资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经过严谨的、保守的估值,在交易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资产,从而保证一种满意收益率的行为。巴非特说投资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给企业定价,二是如何理解股价波动。我们基石的资本观点,投资核心要素是对成长性和估值的把握和权衡。如何判断企业的成长性?大部分看的还是财务报表、产业周期、产业结构。对基石来讲,我们看了太多的企业家精神、公司治理、组织系统。谢谢!

  • 16:29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包括四方面内涵。正是众多小企业创业创新才解决了就业、GDP以及税收的问题。我想这些东西,这些内容对中共的决策肯定有影响,所以在六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结论,市场决定,推出了五十几项改革,但这些改革大部分没做。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把这问题看明白了,六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说注册制,也没做。为什么现在在科创板有特殊的期待?大家认为科创板和注册制是相关的,要素是市场化,最重要的要素是资金和土地,如果不能进行市场化的流动和有效的配置,我们没办法达到有活力的状态。

    请大家看一幅图,绿色的是美国知识产权,黄色的是欧盟。美国知识产权和欧盟相当,美国和欧盟所不同的是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营业收入是欧盟的5倍,为什么美国会这样呢?我前段时间听了清华大学田轩写的书《创新的资本逻辑》,它讲了两个核心结论:一,对于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股权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创新,而信贷市场的发展最会抑制创新;二,对于高科技密集行业的企业,股权市场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而信贷市场则相反。

    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这些融资比例大部分为直接融资,中国跟它与之相反,中国是一个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日本、欧盟都是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中国要学的肯定不能学东京,纽约也没办法学,因为上海在学了。对于深圳来讲,应该要学的是旧金山湾区,因为这是一个直接投资,创新,股权市场,和支持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业绩,这是我们应该学的。我们也站在这个角度认知科创板、认知制度制,它才有意义。中国的科技创新一路往前走,但还是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重要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创新创业的阶段,因为中国TFP近几年一直在下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纳斯达克,纳斯达克有什么特点呢?最重要的是亏损的企业能上市,我们从万恶的资本查了六百家,发现有70%的企业上一年度都亏损的。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企业被孵化出来了,因为这些很多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硬科技企业需要更长孵化时间。像半导体芯片,比起互联网企业来讲,它需要更长期的投入,所以阿里、腾讯可以飞出来,但是在高端芯片、在传统的硬科技领域,中国还不容易飞起来。华为的成功比阿里、腾讯更有意义。

    纳斯达克对美国经济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美国经济迎来了黄金发展周期,这里面与纳斯达克市场的巨大成功密切相关。纳斯达克培养了一批科技巨人,今天这些企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苹果、微软、谷歌等,这些企业都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绝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在纳斯达克上市,所以纳斯达克有对小企业、初创型企业、需要很长时间成长的企业有容忍度。这些传统的硬科技企业发育周期比较长,所以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性利润无法再国内上市,导致多数投资机构不愿积极投资,这是我们目前资本市场的问题。

    科创板的意义,如果它真这么做了,直接拓展了市场中套利机构的投资边界和投资容忍度,大大增强了对原创技术和创新型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功能,对推动原创硬科技在中国的发展有加速作用。有效引导国内机构尤其人民币资金更加积极投资布局更具市场活力的作用,同时提升中小企业自己原创的科研能力。我们期待科创板,本质上期待注册制,因为注册制意味着监管制度的升级,注册制、市场化的退市制度和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将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起到重要作用。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效率,注册制助推了美国新经济和纳斯达克的繁荣。

    十年前有一本书《不对称竞争》,总结了华为的成功,我觉得非常有见解。我把这本书运用到科创板,如果我们坚定不移把科创板、注册制推出到位,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我想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按照发达国家道路去走是走不通的。现在华为持续热点,当然华为了不起,我们看到上一年度全球研发50强,中国仅仅华为一家企业入围,华为排第5名。中石化、中石油、腾讯、阿里并没有进入全球研发50强,尽管它们进入全球市值前10名。我讲这个是华为了不起的地方。华为进入了所谓的“无人区”,我十几年一直推崇华为,遗憾的是我没有投资它的机会,没有赚它的钱。

  • 16:26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谢谢大家!我先讲一下人类文明演化与竞争的逻辑。从技术到制度,你如果不采用那些已经被认为更好的发明,你就容易丧失竞争力,你就无法达到人类社会可以达到的最优绩效水平。别人有火药,你得有火药;别人有汽车,你得有汽车,技术层面非常容易理解。制度层面也是一样。等到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现代国家,有了现代国家,传统的中央帝国也不堪一击。现代国家,大家认为它有几个重要的,它经济上是以市场和资本为基础,在政治上立足于法制和问责制政府。你如果达不到那样一个水平,你最后在长期的竞争中会下来。

    张维

    (摄影:宋春雨)

  • 15:57

    主持人:

    谢谢郭万达先生!接下来,我们将请出两位来自国内知名创投机构的翘楚作精彩的主题演讲,从他们的演讲中,我们一起来把脉当下中国创投业的发展机遇。

    首先请出的第一位是: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

  • 15:36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以此来看一看,按照刚才讲的三个一来看,大湾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我概括为三个很重要的趋势,第一个叫密度,第二个叫浓度,第三个叫畅度。

    密度好理解,如果它是一个大都市圈,一定是提升它城市的密度。浓度,我们也好理解,刚才讲创新,创新就是各种要素,你得让各种要素集聚,集聚完以后,谁来干?让企业家来组合各种要素。之后出现什么问题?有了这些流动,企业家来组合,就会出现创新的活动、创新的产业。如果我们自己在想我要创新,市长在那儿想我要创新,没用的,光市长想创新没用,一定得有各种要素的集聚,这个集聚就是流动。畅度就是使得你各种要素能够流动,如果你都流动不了,你怎么集聚呢?刚才可能没有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新八字方针“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前面可能都理解,很多人没太注意畅通是啥意思,而且这个畅通可能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八年,整个国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畅通意味着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可能会出来。因为在座都是搞投资的,我希望大家也关注一下畅通的问题。大湾区很看重的就是怎么畅通各种要素,所以这里面出现三个很重要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空间格局的变化,可能会极大提升城市的密度。首先是基础设施的连通,使得这个城市和人口会更加集聚。大湾区特别提出世界级的空港群、世界级的海港群,高铁、城规、地铁的有机衔接,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打造通勤的都会区。可能我们在深圳的朋友会更关注它,一会儿说深圳要对接,要到珠海,跨过这个江了,一会儿又一条高铁可能要从广州机场连着深圳机场,现在这个谋划还在不停变化之中。总而一句话,使得各种交通一定要相互之间的连接,通勤要非常方便。当然,这里面是一个港,港澳和内地城市的交通要非常好地衔接,使得你的通关更加便利化,要消除最后公里的瓶颈。我们好多的交通主要是高铁很高、高铁很快,都就是乘高铁很不方便或者下了高铁发现倒地铁很不方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整个设施的连通非常重视。

    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一连通以后,首先经济的密度,我们的看法会大幅的提升,现在人均GDP差不多也就2.2、2.3美金,我们预计在未来十几年,我们奔着5万美金double一下,会带来整个大湾区多大的变化?经济密度的提升,本身意味着大湾区整体经济的总量包括人均收入、经济的水平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从整个国家的层面上,我们还要跨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大湾区其实已经直接跨入高收入,就是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人口的密度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现在大概是在7000万,整个大湾区包括在去年大概有150几万的增量常住人口,预计未来十几年再增加一两千万人口。以我们的看法,两千万不是太大的问题,什么概念?就是再增加一个深圳,深圳现在是1300万常住人口。对我们投资各个方面来讲,人口密度会增长。城市首位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把大湾区当成一个大都市圈、大都市群,以我的看法,香港和深圳两个极点,这里面大湾区提出三个极点,但是香港和深圳这两个极点是强强联合,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以我的看法,可能在大湾区中可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首位城市。

    当然,大湾区城市中心也会发生系列的变化,这个城市中心的含义是会不断有新的城市中心,包括每一个城市,比如我们在深圳,我们注意到深圳的城市中心不但发生一些为移。比如前海,过几年前海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城市中心。我昨天在东莞,东莞可能过几年以后滨海湾新区成为它非常重要的新的城市中心,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新的城市中心变化。这是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我的看法是大湾区产业形态的变化会推动知识的外溢,增强创新的能力。这和我们现在讲的,首先大湾区里面产业非常丰富,特别是制造业的集群和智能制造在大湾区里面会出现非常重大的变化。

    当然,创新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的是建立开放的区域、创新的共同体。这里面含了各个城市相互之间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各种协同的创新。当然,这里面很重要的是广深港澳的科技创新走廊,这一条走廊就像硅谷101高铁公路一样,成为影响全球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载体、创新的走廊。

    当然,这里面其中不仅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来还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有什么区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特别强调源头的创新、大科学装置。在此之前,国家的规划中没有深圳,也没有广州、没有香港,主要是上海、北京、合肥,但是这一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

    大湾区特别强调香港服务、深圳研发和东莞转化,在东岸的产业链中特别强调相互之间的结合,形成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在大湾区里面也特别强调。

    当然还有第三个要素,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提升市场的通畅度。这里面很重要的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既有跨境的流动,也有跨区域的流动,跨境的流动是跟香港和澳门,跨区域的流动是大湾区和城市之间的流动。这里面首当其冲的是金融,金融作为很重要的要素,资本的要素包括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如何在大湾区里面流动。我们已经接受到很多的案子,包括香港的资本,把香港的资本直接用到大湾区,这里面有很多的研究、很多的讨论。当然还有车辆、贸易、投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昨天广东省和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开会,特别提到港珠澳大桥,把有关的车辆放宽一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来香港、澳门的机动车怎么样更放宽到广东来,所有的这些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有谋划、都有提及。当然很重要的还有人才的流动、人员的流动、技术的移民,也包括税收的安排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而言之,大湾区的要素流动既有硬连通,也有软连通。硬的连通,基础设施连通,电子支付的连通,金融市场的连通,特别是市场的连通,这四种连通过程要素自由的流动。

    总结我的看法,高总说你给大家鼓鼓劲,大湾区究竟有没有戏?我说大湾区的愿景可以期待。在过十年、十五年、十八年,以我的看法这个大湾区就是一个连通非常紧密的大都市。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大家可以通往各个城市,非常方便。人口可能超过一亿的发达经济体,一系列的公共政策的突破会创造新的发展红利,每年都会有新的政策。因为我是一个智库,现在我的政策清单七八十项,一项项的研究,一系列的政策。市场的空间拓展会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带动产业的发展,跨区域、跨境的协调会形成新的吸引力。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会使得这个大湾区更加宜居宜业,所以这个世界级的湾区,现代化的都市圈,按我的看法,我觉得是可以期待的。

    我就讲那么多,谢谢大家!

  • 15:35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各个方面,涵盖的面非常之广,但是我想跟我们在座做创投的、搞金融的、资本市场的关系都非常紧密。要让我来解读它,我觉得就是三句话,也不必把这个事搞得那么复杂。哪三句话?三个一。

    第一个,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面看到,原来一讲珠三角大湾区,大家一讲谁是龙头,怎么竞争。现在仔细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来之后没有再说谁是龙头、没有再说怎么竞争,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很重要的贯彻始终的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大局有三个含义:一是港澳发展有非常大的空间,香港、澳门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太小了,任何一个大都市、大城市的发展必须得有广阔的空间。二是港澳很多居民都在内地投资、生活,经济他们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要促进人心的回归,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国两制一定要有新的实践、要有丰富它的内涵。大家往往只看到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很多的差异。这里面很大一块就是创新,而且要解决港澳居民实实在在的问题。我到香港座谈,香港一个上市公司的主席非常有威望的,他说郭院长,听说大湾区就是让港澳居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不是真的?我说是真的,都是把港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三是还要发挥港澳的开放的作用,香港、澳门是自由港的,香港还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它的金融怎么用好,这是大湾区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所以我概括为一个中心。

    第二,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既有活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大都市圈是我把它加进去的。为什么?2月18号中央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月19号国家发改委就公布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意见,我们一直只讲大中小城市,而且要城镇化的一个体系。因为我们在整个城市规划中,我们原先一直是计划的讲法,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之间为什么老是打不通?就是因为用行政割裂开。我们一直不说城市化,我们老讲城镇化,这里面跟房地产、跟投资有很大的关系,一旦从城市群转到都市圈意味着打破行政区划,鼓励通行。什么叫通行?我上班和工作的地方可以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在国外我们一讲都市圈的时候,一定说我在这里上班,我在这里居住,这时候会带来大量的流量和流动,流动的、流通的要素。原来我们的城市群里面是没有这么多流通的要素,为什么呢?我们是一个计划的办法。以我的看法,现代化的大都市圈是这个大湾区非常重要的一个愿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签订框架协议的时候全国才很多重视,上海还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天津搞环渤海,我说你们这一环太大了,一放就太细了,这就搞起来。你要不是区域的一体化,要么是大都市圈,都市圈才能真正把大家连通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在整个国家城市群中,这个大湾区从一个大都市圈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一个愿景,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愿景。在规划当中特别提到,到2035年的时候是整个大湾区都要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家注意看,整个大湾区都是要以创新支撑,不只是深圳,整个大湾区创新都是你最重要的模式和特征。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愿景和目标是很宏伟的。

  • 15:34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很高兴来参加证券时报社主办的创业投资论坛,在座的都是投资的大佬,都是金融的专家,我是来打酱油的,我是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大湾区是我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所以我很愿意把我对大湾区的研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解读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郭万达

    (摄影:宋春雨)

  • 15:33

    主持人:

    谢谢王主任!正如我们此次论坛的主题:“潮起大湾区 科创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已经发布,深圳正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

    首先,我们请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为我们详解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规划及发展趋势 。

  • 15:19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 王佳

    各位朋友,我们都知道前不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想法。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融合较为紧密,是我国资本市场“战略要地”。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湾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通过聚集金融资源,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湾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10.9万亿元。湾区创新要素集聚,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湾区国际化水平领先,经济外向型程度较高,拥有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及发达的商业网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湾区资本市场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共有1800余家。一大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正蓬勃兴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上交所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全方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勇担重任。上交所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家覆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交易所。截至2018年3月29日,上交所上市公司已达1464家,股票总市值33.7万亿人民币。股权融资方面,上交所着力打造的“新经济、新蓝筹、新主板”取得显著进展,上市公司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2018年,沪市新上市公司中,新经济企业占比37%,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2%。债权融资方面,上交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年债券发行总量达4.3万亿元,同比增长53%。国际业务方面,上交所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交易所。近年来,上交所开通了沪港通,设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参股了巴基斯坦交易所、阿斯塔纳交易所,未来将稳步推进沪伦通。这些国际化的平台,将为湾区企业国际化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做实上交所南方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服务能效。3月1日,在欧阳卫民副省长见证下,我们在广州举行了上交所南方中心揭牌仪式,这反映了广东省政府对上交所科创板工作的大力支持,为今后广东省和上交所开展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上交所南方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上交所对南方地区资本市场服务力度在加大、服务方式在创新、服务空间在扩展,有助于实现上交所市场服务与南方地区资本市场发展需求近距离对接,实现交易所、地方政府、企业多方共赢。未来,我们将以南方中心揭牌为契机,加大对大湾区拟上市公司培育、已上市公司优化、债券融资、企业培训、投资者教育、研究咨询、金融科技等工作的服务力度,定期邀请大湾区各政府机构、企业家朋友“走进上交所”,为大家打造信息共享、密切沟通的新平台。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开局之年。上交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决策部署,奋力推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密切与各投资机构合作,积极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为大湾区企业腾飞插上资本的翅膀。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抓住时代机遇,乘风破浪,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 15:18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 王佳

    去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证监会统筹指导下,这项重大改革工程已进入开板的冲刺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制度规则方面,目前交易所层面的配套规则和相关指引已正式发布,根据“急用先行”原则,后续还将继续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实施细则等配套细则和指引。

    二、技术系统方面,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系统已投入运行;科创板交易系统也在加紧改造调整中,本月将进行多轮全网测试与最终的通关测试。

    三、机构设置方面,设立了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公示了创板上市委员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的候选委员名单,同时,成立了由上交所主要领导牵头的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工作上线指挥部,下设11个工作组就绪组,涵盖发行、审核、交易、监察、系统、新闻等主要条线。

    四、组织保障方面,为保障审核质量,提高审核效率,证监会发行部与上交所还建立联合审核机制,选派了数名经验丰富的监管干部到上交所挂职,指导和参与审核工作。

    五、申报受理方面,3月18日,本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正式上线,截至2019年5月16日,审核系统共受理110家企业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从地域上看,广东有14家企业被受理,数量暂居全国第四。

    下一步,上交所将按照“高标准、稳起步、严监管、控风险”的基本要求,圆满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 15:17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 王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证券时报社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高峰论坛。首先,我代表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_SCY2783

    (摄影:宋春雨)

  • 15:16

    主持人:

    感谢郑所长!去年年底,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提出,让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的创投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也将从这里出发,未来无疑值得所有市场主体期待。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证券交易所连同证监会一直致力于推进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相关准备工作,当前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也是国内资本市场最关注的事件。国内科创公司和其背后支持的创投机构,期盼上交所对科创板及试点注册制进行解读。

    下面请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王佳发言。

  • 15:08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 郑南磊

    资本的形成成本,我们直接引用清华大学的数据,在2018年的时候,这个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是7.6%,接近8%,而且这是全体数据。看到世界银行的数据,从2009年到2016年美国平均贷款成本是3.26%,大概是我们一半还不到。日本更低,只有1.4%,像日本低到这个程度也不好,因为这会让它的货币处在难办的地位当中。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和几个湾区,你会发现技术层面我们是高度领先,甚至可以说我们的金融、科技根本不落后于纽约、不落后于旧金山,深圳也不落后于香港,但你会发现我们处在杨小凯(音)经常说后发劣势的地方,制度层面赶不上技术层面,主要是体现在我们的灵活性上。我们的金融体制适应效率不高,总体上来讲还不能充分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劣势,我们简称为后发劣势。因为我们经济之前发展有明确道路,金融体系并没有经历过那么严格的考验、没有经过那么多波折,它的适应性相对弱一点。适应性和包容性,从数据来看是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必须充分解决的一个问题。

    综上,我们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好的就不多说了,我们感觉还能够改进的地方,一个是它的资本形成效率还可以再提高的。三地的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势互补,境内投资者可以进一步成熟,然后来增强买方的约束。在个市场没有充分买方约束的情况下不得不监管着维持市场秩序,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整个资本形成的渠道多样化不足,我们资本形成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像前面说了,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是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我们关税制度、在资金流通制度、货币政策协调性等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地方。这是我们提出来总的建议,这个建议已经在很多公开媒体上发表过,我就不进一步说,归结起来一句话,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像前面各位展示的一样,粤港澳大湾区中单独拎出哪一个城市都没有完成整个湾区经济金融形态的进化,但是把两区、九市拼在一起完成了经济金融形态的进化。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这边生活已经慢慢一体化,下一步的发展是在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做制度溶包括深交所、港交所将来合作共同发展,空间也很大,包括港澳金融机构在大陆这边拓展的空间也非常大,怎么样进一步完成融合是我们后面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方向。

    到最后也为深交所做两句宣传,深交所在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说,它是一面旗帜、一个支点。深交所因为立在深圳,为深圳证券业发展提供了一面旗帜。深圳的银行业水平未必是全国一流,但是深圳创投业和深圳证券业的水平是当之无愧全国第一名。深圳中小板、创业板设立也从制度上第一次打通了本土资金循环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有中小板、创业板之后,将来会有科创板之后,整个本土资金的循环,本土创投业的发展在这两个板之后会有一个飞跃。深交所和创投市场是唇齿相依、共生共存,在创业板上市的755家企业中62%得到了VC/PE的支持,获得初始投资累计超过340亿。正是因为创投不断投早投新的投资风格,也导致目前深市上市公司当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成,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过4成。这么一个结构比例,连纽交所也比不上我们。这么一种良性的在创投和交易所市场循环,它能把一种创新的文化深深植入深交所的每个细胞。我们希望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本中心。

    关于创新资本形成整个体系怎么建设,党中央已经部署,我们努力做好本分工作。这些年我们额外做的一个工作是我们希望能够促成创新资本形成的底层生态。因为我们法下在没有进入交易所之前,在创投市场的私募上,它是一个典型的私募非标准化的,而且是一个低频的交易,它和高度公开的、高频的而且是公开的交易不一样,也就是说创新形成的底层生态是有很大区别。支持区域股权市场建设、组建燧石星火创投联盟,这都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它做好。

    谢谢大家!

  • 15:07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 郑南磊

    分析纽约、旧金山和东京的案例,我们会发现湾区的经济金融发展都有一个套路,总体上来讲都是先做港口,然后做工业,慢慢做服务,接下来就是做创新。通过贸易,它先聚集财富,也聚集了市场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贸易基础上可以做工业。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各种生产性的服务业发展起来,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金融。等到产能各种要素聚集了之后,它慢慢会成为一个地区的创新中心,这就是张五常老师背后预测大湾区后来会成为全球中心大的理论逻辑。伴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直接融资占比往往是随着产业的升级不断提高,这里面的道理也很朴素,那是因为创新,就是九死一生,所以它需要本钱,能为它提供本钱的就是创投和我们资本市场。第二个是银行体系利差太广,两三个点的净利差,很难真正投入冒风险的创新,但是交易所有可能提供更大的资本回报,所以往往随着湾区产业不断升级,我们会看到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提高。在历史数据来看,从1991年之后,美国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比上它的私人融资、信贷总量这个比重超过1/2,后面一直保持超过1/2的比例。在1999年的时候能够达到巅峰,差不多90%  以上。对比IPO的量,以纽交所为例,1950年到1979年纽交所IPO量158家,从1980年到1999年纽交所IPO量达到480家。从2000年到2018年纽交所IPO量达到1217家。总体上看到随着时间的增长,在湾区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是不断提高。再随着直接融资比重提高,慢慢看到单纯依靠中小投资者没办法支撑起这么庞大而且不断增长的体系,这个时候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会逐渐提高,外资内用的比例也会明显提高,最后是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后面会形成创新资产,这基本上我们理解的湾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路径。

    在总体路径下面是不同的湾区,最后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纽约湾区最终形成国际资本中心。我们看到外资银行的存款在纽约总存款中的占比,在1980年的时候只有30%,但是2006年的时候外资行存款占比已经达到了80%以上,能看到为了支撑起大湾区的发展逐步总是会有国际资本不断涌入。

    交易所在湾区资本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说交易所是湾区资本形成的一个枢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金融背后是信用,在各个金融业态当中总体上来讲就是大银行和公开的交易所,和银行相比交易所所形成的金融资产总体来讲流动性会更好,湾区只要走的是外向型的发展道路,最后在它资本形成的过程当中慢慢交易所都会占据枢纽的地位,所以它能支撑整个湾区的崛起,汇集资源。

    对应湾区发展的历程,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两区、九市加起来,现在整个湾区已经是比较高级了,我们已经有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有澳门金融联系的平台。当我们把两区、九市哪一个拎出来,它都很难说自己已经完成了湾区经济形态的境况,但是两区、九市合在一起完成了湾区金融发展形态的言过程,所以我们说大湾区的提出背后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的理论研究。

    在此,我们就有必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我们比较一下这四大湾区资本形成体系及我们发现资本形成是一个从储蓄,由转化渠道形成的过程,所以要比较湾区的资本形成,我们需要比较它有没有储蓄基础、有没有投资需求、中间有有转化渠道做得怎么样。从总体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和三个湾区相比,它的面积会更大,人口更多一点,GDP总量差不了太远,港口的吞吐量、机场的吞吐量也是靠前的,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和剩下三个湾区相比,它有建设成世界湾区的总体基础,当然它的GDP增长也会更快一点。但它也有自己薄弱的地方,它的人均GDP还有地均GDP差一点,这预示我们将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从资本形成的储蓄基础看,以人均GDP作为指标,湾区的人均GDP尤其广东地区总体来讲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是1.2万美元。粤港澳大湾区从这个角度讲必须走外向型道路,因为在本地形成资本基础是薄弱的,需要引入外面的资金、引入政府的资金。尽管民间基础有一点薄弱,但是投资需求高度旺盛。

    从资本边际产出率来看,广东地区资本形成效率较低。我们资本投是投出去了,但是最后产出多少,这个比值现在是需要提高的。我们看这两年,可以看到中国宏观杠杆率,我们用蓝色的柱状图表示,和我们GDP增长率用红色表示,出现了剪刀差,这是目前资本形成中面临很大的困难,资本形成的效率是低的,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这个效率低的原因,因为资本形成的生态不够丰富。比较一下证券金融机构总部的总量,比较一下它的分支机构量,比较一下律师从业、会计师的数量,你会看到和纽约相比,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智商,不论是在金融服务的多样性,还是在配套第三方服务多样性上,处在一个劣势,所以资本单一了之后,效率会慢慢下降。值得说的一点,这四大湾区的共同特点是在本湾区里面都聚集了全国非常大量的PE/VC,我们从总量上差不多聚集了全国PE/VC20%左右。从资本形成的产业基础来比较,我们会看到各个湾区会有自己的核心产业,它或者是高科技,或者是电子等等,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九市之间产业不具有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优势产业的分工合作不是很明确,这是资本形成效率低的原因之一。此外作为湾区中两个大城市,香港和深圳,它集中了湾区绝大多数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一个城市具有回流效应,就是聚集资源,但是也需要辐射效应,这些资源能向外送出去。对于回流效应和辐射效应,香港和深圳回流效应发挥更大,辐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从资本形成渠道比较,最好的形成渠道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都比较强,纽约和香港这两点做得很好,相对均衡。旧金山是一条路很通,直接融资很好,但是银行信贷这块处于弱势。东京早年主要是靠银行信贷,后面经过了“金融大爆炸”之后,整个直接融资就发展起来。广东整个资本形成当中,间接融资占比不是很高,直接融资占比和世界湾区相比还是处在稍微差一点的地位。

  • 14:58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 郑南磊

    大家好,我是深交所郑南磊,非常荣幸受邀参加论坛。我向大家报告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怎么理解湾区经济金融发展的路径和特征;接下来我们会对全球四个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整个资本形成体系做一个比较,我们都知道发展经济现在离不开资本,资本形成了才谈得上后面有创新;最后,我们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来谈一下怎么样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资本形成的小小建议。

    郑南磊

    (摄影:宋春雨)

  • 14:43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 毛志荣

    2014年11月为了顺应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能够顺应内地投资者更方便地投资境外市场的需要,我们推出了沪港通。我这里非常简要地把沪港通的想法给大家介绍一下。2014年以前很多基础制度是不一样的,QFII是一些非常勇敢的、非常愿意冒风险的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还是有很多投资者想进来不适应。我们说如果不等,那你怎么办?是不是催着两边市场把制度改了,中国的制度像国际制度一样、国际制度像中国一样?显然不是这么一个事情,我们用了一个沪港通“主场规则”,大家的制度都不需要大改,两边的交易所代表投资者到对方市场上,每天登记结算公司根据当日的交易,欠你钱的,我给你钱,欠你券的、欠你股票的给你股票,投资者再不需要到香港拿着钱,跑到香港开户,把钱带回去。国际投资者也需要改变它所有的风控体系、合规要求来进入A股市场。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开通以后了,会不会导致热钱的流动?不会,为什么呢?风控投资者如果说你去买了香港股票,你只有成交了以后,你把钱给中登,中登给了香港交易所,你卖了股票以后,这个钱不会留在香港,钱还是回到内地,投资者从中登把钱拿上来,这样是一个全封闭的,通过交易所登记结算公司的金融基础设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6年,我们又推出了深港通,香港市场和内地的市场,在不改变制度的情况下连接了起来,克服了制度的差异,实现了制度的链接。从2014年开通以来,因为这个制度的设计是买卖轧差,南北经过近五年的开通运行,北上的净流入,有南下的钱,也有北上的钱。由于这个开通,2018年6月起,A股纳入了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2019年2月,MSCI宣布增加中国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为20%,分三步法实施。这样使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制度不用大变动就可以对接起来,香港交易所和内地结算公司一起起到制度的转换。QFII的制度也是形成了非常有效的补充。

    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接的情况下,制度的差异在缩小,一些制度的鸿沟正在跨越。大家可以看到,现在香港市场跟内地市场一起已经构成了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制度市场体系,对发行人、企业来说,如果你考虑上市,你就要习惯内地A股制度,你可以上上海的主板、深圳中小板、创业板,也可以上最近即将推出的上海科创板。如果你是比较接受、比较认可香港的发行制度,能够对发行时间发行程序对香港比较认可,如果对国际的收购兼并,你希望用你的股票能够更多用国际的收购兼并当中通过现金+你的股票收购国际的技术,你有可能去香港上市。如果你是一个还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如果你是一家特殊股权的公司,你可以到香港上市。没有手术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据香港新经济的上市规则,现在已经有七家上市,还有十多家即将上市。互联互通给我们的科创企业、给我们国家的科创战略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跨越制度差异的一个途径,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支持国家的科创战略,可以充分借鉴、利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模式。未来还有很多领域,这种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模式可以广泛使用。

    大宗商品、固定收益中的债券、货币等等领域,金融基础设施还没有连接起来,我们也希望跟内地的交易场所、与监管机构一起推动互联互通,能够使更多的发行人、企业、更多的投资者能够跨越制度的差异,能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能够为整个内地的居民跨境资产配置提供服务。

    最近我们香港交易所发布了三年规划,非常简要,也把这个规划跟今天的大湾区科创战略做一个关联。左边连接中国,通过我们的努力,香港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今天在座的科创企业、投资于科创企业的私募基金、投资于科创企业各类的金融机构,能够把更多的国际产品、国际的资产类别带给中国内地的投资者。连接全球,能够让国际的流动性,关心中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A股市场、对科创板有兴趣的国际资本更方便的连接到中国经济。拥抱科技是能够让香港的市场更安全、更有效为投资者、为发行人服务。

    最后,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模式和QFII等等制度模式是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作用,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已经取得了成功,我们希望在大湾区发展战略下、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下能够使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更好为大湾区克服制度差异、制度对接提供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的连通途径。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 14:38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 毛志荣

    我看今天的论坛是把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放在一块,是大湾区和科创板。我们先看大湾区。大湾区两区、九市,优势非常明显,如果能够协同发展,前景无限。大家知道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深圳、在广东,大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当中经历非常发展,广东地区的产业已经非常快速、有效地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体系。那么在深圳,也看到创新的要素集聚,在广州也有众多的创新企业在层出不穷。注意,在大湾区内,在广东境内,创新要素集聚得非常齐全。同时在大湾区的范围内,咱们也可以看到又有国际金融中心,又有国内金融中心。在这么一个优势非常明显、互补潜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大家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刚才说两区、九市,同时是面临着两个制度、三种货币,所以最大的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制度的差异,怎么实现制度的对接,这是摆在我们大湾区发展下一步怎么实施大湾区战略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大家知道香港的制度、澳门的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司法体系跟我们内地都不一样,怎么样实现制度的对接、释放制度的红利,让生产要素、资源能够通过资源配置自由流动,这是大湾区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谈科创、谈创新,如果资源不能自由地流动、资源不能有效地配置,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就会弱很多,而且在大湾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中制度释放的红利也会受到限制。

    我们从如何对接制度,减少、消除制度差异角度来看,我们能做什么?制度的差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把它给消除的。我们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从交易的制度、市场的组织方式、知识的法律体系都不一样,在制度已经完全相当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几种方法、有几种路可以走,一种大家就是等,等什么呢?等大湾区的制度、香港的制度,大家都回家把制度做相应的修改,能够使要素自然地流动、使人可以自然地流动、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动。等,肯定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在不等的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可以做?有一个东西,大家说我边做边干,资本向下对外开放过程当中也经历了制度的差异,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二十多年当中发展非常迅速,沪深交易所的股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非常领先。在十多年前,我们在开放的过程当中做了一个制度安排,逐步、逐步地向外开放,大家非常熟悉有一个制度QFII就是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对国内的老百姓或者机构,尤其是机构要出境投资,我们有另外一个制度QFII。这样的制度是基于什么?基于各自市场的体系,我可以做一定的改动,但是相对国际的投资者,面对国际投资者,咱们的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国际制度的做法,合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出现了一些国际投资者说我来了,有一些不适应;还有一些投资者说QFII制度好,我们能够进中国的A股市场来进中国经济发展红利。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老百姓手上的财富,跨境资产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知道,中国老百姓的钱绝大部分是在银行里面,银行跟证券市场的比例大概3块到4块是在银行里面,1块在证券里面。全球范围内银行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比例大概是1:1,就面临着老百姓需要做投资、做财富、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他不光是需要银行,他还需要有更多的投资者;他不光是需要有境内的投资者,还需要跨境的投资,能够有全球的配置。

  • 14:36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 毛志荣

    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感谢证券时报安排这次的活动主持的论坛,在大家非常关心科创板发展,深交所上市制度的改革以及香港的新经济企业上市制度改革,这么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时刻,在这里大家齐聚一堂讨论我们在国家大湾区战略以及推动中国科创战略的发展,大家献计献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非常感谢时报做这样的安排。

    _SCY2640

    (摄影:宋春雨)

  • 14:36

    主持人:

    感谢周总!今天,我们也请来了交易所的领导为本次活动致辞。

    进入2019年,科创板及试点注册制的提出,让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的创投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也将从这里出发,未来无疑值得所有市场主体期待。同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为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为提升香港作为环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吸引高增长的新型及创新产业公司来港上市,令香港市场发展更多元化,港交所进行了上市制度改革,港交所在推动新经济企业上市可谓不遗余力。

    首先,我们有请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内地业务发展主管毛志荣发言。

  • 14:24

    主持人:

    _SCY2578

  • 14:16

    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周一

    回到今天会议的主题“潮起大湾区 科创新机遇”,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提出要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我们看到,粤港澳三地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身手。比如,香港近年来着力吸引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香港联交所去年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种种制度创新和政策红利,必将吸引更多海内外创业家、投资家到大湾区发展,一定也会孵化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科创板及注册制试点配套规则连夜发布。一个多月时间,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就超过100家。我们统计了一下,其中超过80%的企业背后活跃着创投机构的身影。科创板问询现在进入了第二轮,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干活,按照目前的审核进度,第一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应该不用等太长时间了。科创板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支持新经济的使命,也为创投行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怎么把握大湾区和科创板的机遇?一会儿我们来听演讲嘉宾的精彩分享。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报告一下证券时报的最新情况。证券时报是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传媒集团。最近几年,证券时报加速转型,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张报纸,而是发展成为拥有四报一刊、50多个数字媒体平台的传媒集团。我们在创投、上市公司、券商、基金、银行、信托等众多细分领域,打造了一批业内领先的数字媒体平台,比如创业证券时报网、e公司、券商中国、中国基金报、数据宝、创业资本汇、新财富、全景网、国际金融报等等,拥有1000万以上高端用户。未来,证券时报将一如既往恪守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发挥舆论引领和监督作用,为市场各方提供有价值的财经资讯和服务。我们愿与大家一道,携手共进,穿越迷雾,把握风口,拥抱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各位嘉宾身体健康,深圳之行愉快!谢谢大家!

  • 14:15

    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周一

    开会前,我跟几位老总交流了一下,感觉大家的情绪比去年去杠杆的时候好了一些,但操心的事仍不少,特别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带给中国经济的冲击,感到忧虑。比如今天一大早,微信群里刷屏的一条消息,是美国封堵打压华为又升级了,华为海思总裁发布致员工的一封信,宣布华为准备了十年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让人操心的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何以解忧?唯有茅台,或许还有五粮液。茅台市值已过万亿,股价差一点就过千元了,确实是A股的一大亮点,但中国资本市场、中国经济的亮点其实不止茅台、五粮液。比如,今天大家来开会的深圳,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有朝一日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你们信吗?很多人不信,但我是有点信了。我觉得深圳至少会成为整个地球上最具竞争力的科创中心之一,创新企业、创投机构在这里大有可为。

    我自己对深圳的巨变是有切身体会的。1979年,深圳设市第一年,GDP不到2亿人民币,香港是350亿,深圳的GDP不到香港的1%。去年,深圳GDP达到24000多亿,首次超过香港。深圳经济规模超过香港,放在40年前,谁想得到?完全超预期。这次,张五常说深圳“有朝一日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也有人批评他老人家盲目乐观,放卫星。老人家也承认,预测的确“困难重重,沙石多”,不容易测得准,但他坚信,“假以时日,我应该对。”

    张五常教授生于1935年,今年84岁,经历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贸易战在他眼里,不过一片浮云,无损他对深圳、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假以时日,我应该对”,深圳应该对,中国应该对。这份自信,放在中国经济内外承压的当下,尤其可贵。

    其实,不光是深圳速度超预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同样也是超预期的,经济总量直追美国,距离越来越近。今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仍在发酵,但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开局,一季度增长6.4%,超出市场预期。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研发投入、庞大的工程师队伍、特别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大军等等,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 14:15

    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 周一

    尊敬的各位嘉宾:

    下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办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高峰论坛,一起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和科创板注册制落地给创投行业带来的机遇。我谨代表证券时报社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谢谢你们!

    _SCY2542

    (摄影:宋春雨)

  • 14:12

    主持人:

    各位下午好,让大家久等了,这里是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高峰论坛,欢迎各位的光临,我是深圳市卫电视得主持人王卫东。在我看来中国创投业是一种从来不缺少故事、不缺少需求,更不缺少希望的行业。2018年可以说创投行业,我们看到行业不断洗牌。在座各位见惯创投业的人士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彰显英雄本色的时期。 2019年,我们也看到诸多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已经明晰,科创板也渐强渐进,我们行业将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有新的发展。 我们今天论坛的主持就是“潮起大湾区 科创新机遇”,我们将会围绕着一区、一板邀请业界的先进人士在这里发表先进的观点。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论坛的重要嘉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郭万达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内地业务发展主管 毛志荣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市场区域主任 王佳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 郑南磊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同创伟业董事长 郑伟鹤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 丁继红 证券时报社领导周一、成孝海、高峰、高宁、周立耘 还有众多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的负责人今天也来到了现场,再次感谢各位的莅临! 首先,让我们有请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为本届论坛致欢迎词。

  • 13:07

    主持人:

    _SCY2332

  • 11:06

    主持人:

    微信图片_20190517110112

    微信图片_20190517110134

    会场已经准备就绪,活动将于下午1:40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