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外资私募来华!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卓泳2023-03-24 20:4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3月17日,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私募”)完成登记备案,机构类型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20日,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实缴资本50万美元。截至3月20日,渣打私募共有全职员工5人,目前尚未有产品成立。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外资私募正式入华,其中包括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美国私募巨头汉领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疫后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外资投资中国的信心也与日俱增,中国也正为外资创造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

渣打银行早已布局国内风投市场

工商资料显示,渣打私募的企业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由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高管方面,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法人兼总经理为林曦明,林曦明的工作履历丰富,曾先后任职于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华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银国际旗下)、中移国投创新投资、珠海乐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渣打环球商业服务旗下渣打创投部门。该公司的风控负责人为郭竞辰,曾先后就职于美国Hawthorne律师办公室、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有限公司、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渣打环球商业服务(广州)有限公司。

据记者梳理,渣打银行在风投、创投领域早有布局。早在2019年,渣打银行就宣布旗下的渣打创投(SC Ventures)在上海落地,并成立了其在中国内地的首个金融科技创投支持平台——渣打创新实验室(eXellerator)。公开资料显示,渣打创投由创新实验室、创投基金和创业孵化器三部分组成。此前在创投基金和孵化器的带领下,渣打创投已对全球数家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其中涉及数据服务、安全服务以及包括区块链应用在内的其他创新技术。

2022年7月,渣打银行就在深圳前海注册了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据悉,渣打私募将主要关注金融科技领域,未来会在内地和香港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板块进行更多发力,借助其在国际上的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帮助内地金融科技型企业拓展业务到香港乃至全球。

知名私募相继入华 但规模普遍较小

今年以来,多家知名私募机构前赴后继赶往中国市场。

2月,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在中基协完成备案登记,正式成为境内私募管理人。根据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的相关规定,最迟6个月后,桥水基金就将在国内正式发行私募产品。

3月,壹桃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正式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备案,企业性质为外商独资企业。壹桃私募是今年首家备案的外资私募,同时也是年内的首家QDLP试点机构。该公司由黑桃资本(中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黑桃资本是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何猷龙和新濠博亚娱乐有限公司管理其私人投资的家族办公室。

同月,美国私募巨头汉领资本(Hamilton Lane)也宣布其上海办公室开始运营。据了解,汉领资本1991年成立于美国费城,截至2022年底,总管理资产规模约8320亿美元。汉领资本是上海第一家通过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设立的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

进入中国的外资私募机构既有做一级私募股权投资,也有做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从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看,据私募通数据,截至2022年上半年,成立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共计801只,含合资类型259只;基金目标规模合计约为3139.5亿美元,其中,合资部分目标规模约为830.65亿美元。卓佳集团与君合律师事务所联合发布《中国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准入及运营指南2022》显示,作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外资私募基金募集速度与规模有所下降,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二是对华投资存续规模有所上升,更注重优质类中后期资产配置;三是有限合伙人机构化与管理人头部化更趋明显。

外资私募证券投资机构方面,私募排排网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外资私募机构数量34家。外资私募母公司虽然都是国外较大规模资管机构,但其管理规模与母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有75%的外资私募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而5亿元规模被视为本土私募维持公司运行日常开销的“生死线”。在管理规模突破5亿元后,其管理费方能基本覆盖公司办公场地、系统(金融终端)、人力、投研等产生的成本。

“鲶鱼效应”不明显 却是重要参与者

据了解,外资私募在2017-2020年进入爆发期,近八成私募均在此期间成功备案成为外资私募。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表示,外资私募对于规模增长与募资并未表现出太多“野心”,一方面是由于上述机构母公司实力雄厚,私募业务或仅是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试水,另一方面,外资私募擅长的领域与策略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国内拥有不同的销售渠道与客户群体。

尽管初期外资私募入华时,市场曾一度高呼“狼来了”,但如今从规模或业绩来看,能够突围的私募仍是少数,加上本土私募与外资私募的发展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本土私募来说,外资私募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不明显。

但是,外资私募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金融业持续开放,以及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展示的强大韧性,外资私募对中国市场投资信心增强,投资渠道也逐渐拓宽。

汉领资本董事总经理及亚太投资联席主席夏明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亚洲最大的私募市场,在全球也仅次于美国,加上有许多发展得非常快的行业,因此蕴藏着许多潜在的投资方向和机会。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青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外资监管体系伴随《外商投资法》的出台与实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监管部门及行业自律组织推动诸多开放政策落地,为境外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优良的营商环境。

校对:苏焕文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