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拖累全球股市!“衰退+资金流出”预期,美股调整继续?基本面韧性强,A股仍具吸引力
来源:期货日报作者:崔蕾2022-10-03 08:19

前三季度全球股市可用一个字来形容:衰。欧美主要股市自历史高位大幅回落,亚洲股市表现也差强人意。这也反映了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活动的表现。与此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和高通胀局势令全球市场波动加剧,投资市场操作难度增大,衍生品的风险对冲功能显现出来。

进入四季度,全球股市如何走,有没有“绝地反击”的可能,我们就此专访了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曹扬慧。

前三季度纳指跌超30%,VIX指数涨超75%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表现普遍比较疲弱,且波动加剧。

从全球几大主要指数表现来看,道琼斯工业指数年初至今跌幅20.95%,纳斯达克指数跌幅32.4%,标普500跌幅24.77%;欧元区STOXX50跌幅22.8%,亚洲主要市场股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在股市下跌的同时,市场波动加剧,CBOE波动率指数(VIX指数)年初迄今上涨了超过75%。

对于全球股市走弱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曹扬慧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以及能源价格的攀升;二是美欧等地的高通胀引起的全球加息潮;三是新冠疫情的反复。

“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交织,最终对全球各大类资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她说,尤其是美联储的多次暴力加息给市场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鲍威尔表达了比较强硬的控通胀立场,甚至表示会不惜以牺牲经济为代价也要把通胀控下来,使得美国经济的衰退预期不断增强,美债收益率的持续倒挂更是强化了经济衰退的预期。而且,在连续暴力加息下,美元指数不断走强,也使得一些美元计价的资产承受压力。

A股更有韧性更有机会

今年全球股市尤其是美国股市疲弱的影响也传导到了A股市场。上证指数年初至今跌幅16.9%,深成指跌幅27.45%。

“A股市场之所以会受到外围影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深化,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曹扬慧说,叠加美元升值导致的人民币贬值,跨境资金流向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压力。

但同时,A股市场又面临着与全球其他股市不十分一致的基本面。曹扬慧介绍,比如中国的通胀水平要远低于欧美等经济体,没有通胀方面的制约。“中国的政策可操作空间还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国际出台了很多稳经济的政策,尤其是出台了很多房地产纾困政策,还包括一些维持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她说,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和改善。

“当然,也要看到,这其中也有结构性的不均衡,比如出口增幅回落相比去年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境外疫情防控方面的放松和生产的逐步恢复。”但曹扬慧认为,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和欧美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在边际变化上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市场已经逐步在为美联储的鹰派加息和美国经济衰退定价,美元不太可能一直保持非常强势。“A股在全球资产当中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相对来或会比外围股市更有韧性、更有机会。”

衍生品对冲策略正逢其时

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密不可分,在股指现货市场相对疲弱的情况下,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愈发凸显,机构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不管是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还是ETF期权,总体成交均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曹扬慧介绍,虽然3—5月上海的疫情导致各个指数的波动水平有所上升,但6月以来,市场总体波动逐步降低,价格表现也比较理性。沪深300和上证50股指期货合约从贴水逐步变为小幅升水,而中证500和中证1000股指期货合约的贴水幅度则逐步变小,贴水幅度的变化是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之一。

另外,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的衍生对冲工具进一步丰富。中金所上市了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中证500ETF期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了中证500ETF和创业板ETF期权。曹扬慧表示,这些衍生品上市之后平稳运行,成交和持仓日趋增长,这说明市场对衍生工具的需求在日益增长,而参与则更加理性。

美股或继续调整,价值股可期

展望今年最后一个季度股市,曹扬慧表示,四季度中美经济预期的背离可能会扩大。美国方面,美联储加息终点的抬升,会强化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总体需求的下滑也会对股市带来压力。另外,美元边际走强的概率在下降,资金有可能会出现从美国市场流出迹象,美股可能会继续调整。国内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稳经济政策出台。外围流动性在收紧,而国内流动性宽松的边际也在收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A股还是美股,内部的结构分化会加剧,价值股可能会更优的表现。

具体到国内市场,在前期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成长股的表现要更优一些,但之后市场风格可能会逐步向价值切换。在这个背景下,曹扬慧认为,其实衍生品市场也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机会,比如代表价值的沪深300和上证50可能会有强于其他指数的表现,而代表成长的中证500和中证1000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不管是用衍生品做风险对冲,还是单纯用衍生品做强弱对冲策略,都是不错的选择。”她说。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