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非法代理维权黑灰产!“反催收”黑灰产治理报告发布
来源:国是直通车2023-10-25 13:44

协力打击

《“反催收”黑灰产业现状危害及其治理研究报告》近日发布。

报告指出,国内“反催收”黑灰产业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萌芽个体阶段,发展成当前由非债务主体第三方主导的、有组织产业化阶段。尤其2022年上半年以来,零售金融领域的疑似“反催收”攻击行为更是呈突增趋势。

什么是“反催收”黑灰产业

“反催收”黑灰产业,是指一些组织教唆债务人恶意逃债,从而进行非法牟利的行为。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和通知,对受疫情影响、符合条件的贷款,可以部分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一些不法人员却利用相关政策,通过伪造病例、渲染悲情处境等方式,拖延逃避还款,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服务来牟利。

因为有利可图,各种“反催收”组织打着能为债务人减免债务的幌子,传授所谓“减免利息”“延期还款”技巧,甚至游说债务人购买“债闹”服务。他们从中收取欠款一定百分比的“服务费"——低的也要6%左右。有的收费甚至达到承诺减免欠款费用的30%-50%。

这些所谓的减免延期承诺,不少只是骗局——债务人交了费,拿到他们传授的所谓话术,沟通后往往不成功,发现自己需要不断花钱“升级服务”,或者已被对方拉黑。更有甚者,资料早已经被倒卖,从此陷入其他“反催收友商”无休无止的骚扰推销电话中。

最主要的是,所谓“反催收”手段游走在法律和规定的灰色区域上,大多并不合规合法,即便成功,债务人也要承担后续各种法律和财务风险。

近百名学者业者共同讨论反催收

10月21日,在各级监管部门加强“非法代理维权”黑产治理的政策号召下,由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美团安全管理部联合主办的“反催收”黑灰产业现状危害及其治理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莅临参加。

会上,来自全国金融领域、政法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就近年来“反催收”金融黑灰产的多发趋势及其产业链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该现象不仅损害从业机构及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经营秩序,需要各方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共识。

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美团安全管理部联合制作的《“反催收”黑灰产业现状危机及其治理研究报告》也在会上首次发布。报告指出,国内“反催收”黑灰产业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萌芽个体阶段发展成当前由非债务主体第三方主导的、有组织产业化阶段。尤其2022年上半年以来,零售金融领域的疑似“反催收”攻击行为更是呈突增趋势。

“以某小贷平台为例,该公司通过自建语义分析算法能力等方式,识别出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催收问题’的逾期人员中,疑似被‘反催收’黑产渗透的占比已近30%。”报告学术顾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周凌透露。

报告建议:打出法律和政策“组合拳”

对于“反催收”黑灰产业近年来日益泛滥的成因,报告认为,除与零售金融行业债务催收操作上的合规建设不充分、不完善有关,也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对“反催收”黑灰产业的法律定性模糊,导致相关部门及行业经营者对“反催收”产业链的打击和治理缺乏抓手有关。

报告建议:对实施恶意“反催收”行为的个人及相关代理机构,除金融系统内部整治之外,不同法律部门应发挥合力,运用各种相关制度工具,综合施策、综合治理,打出法律和政策“组合拳”,提高治理打击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从而合理处置相关案件,切实维护市场信用环境。

图为“反催收”黑灰产业现状危害及其治理研究报告发布暨研讨会现场。摄影:李大

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方倢、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刑侦大队有组织犯罪侦查中队中队长苏茂进、廊坊银行行长助理单正勇、度小满法律合规部负责人庄智宇、马上消费金融党委副书记白恒斌等警界、业界代表分别分享了各自在打击“反催收”黑灰产上的经验。

来自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廊坊银行、哈尔滨银行、华能信托、苏银凯基、嘉银金科、招商信用卡中心、乐信、度小满金融、马上消金等十余家金融机构的与会代表还与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当前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反催收”黑灰产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打通行业信息壁垒、共享债闹名单,规范投诉机制、净化投诉环境等有关政策建议。

会议现场,美团安全管理部负责人徐鹏表示,只有为行业构筑健康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期待这次研讨会能够成为打击“反催收”黑灰产联防共治一个新的起点,共同建设更安全的金融环境,为共同打击新型黑灰产和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安全和便利。

在监管部门指导、同业机构协力下,2023年以来,美团安全管理部已配合全国多地公安机关输出打击“反催收”黑灰产案件56起,协助公安机关抓捕“反催收”黑产人员25人。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